「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這句話對於世界上大多數的人來說,可能只是意味着更方便的生活和獲取資訊的方式,但對中國人來說,這句話還有政治上的意涵。由於中國政府對傳統媒體管制很嚴,網絡成為中國民眾公開、平等表達意願的媒介,表達在傳統媒體不能暢所欲言的意見,對政府和司法體制實施監督,尤其是在胡溫新政後,還取得不少「戰果」。
前不久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深圳「妞妞電影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深圳市委副書記李意珍的女兒妞妞主演的電影《時差七小時》上畫後,深圳市委宣傳部要求學生前去觀看,結果引起民憤,深圳市委雖被迫出來公開檢討,但遠沒平息網上的民怨,網民們還在深究不已,中紀委因而將介入調查。
事實上,廣州的孫志剛事件、瀋陽黑社會老大劉湧死刑改判案、西安假彩票案、黑龍江寶馬車撞人案等,最後能夠獲得較公平的結果,可以說和網民們的強烈反應和持久關注有很大關係。
但輿論能否發揮作用,關鍵還要看領導人的重視程度。近年網絡民意之所以屢屢落實,主要還是得到胡錦濤、溫家寶重視。國務院辦公廳秘書一局有份網絡資訊摘要類的刊物,每天報給國務院最高領導人,溫家寶就常在上面批示,也常上網瀏覽。此外,許多國務院部門都有自己的類似刊物,供部門領導人參閱。
中國官方總是否認海外輿論所說的中國有政治鬥爭,但從對待互聯網和網上民意的態度上看,中共高層之間確實有分歧。對於網上民意,胡、溫都重視,但中宣部很反感。本月初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專門做了「警惕網絡虛假資訊」專題,諄諄教導觀眾,互聯網上有許多虛假資訊,不要以為網上反映的就是真實民意。
央視人員透露,節目是中宣部的「命題作文」,甚至旁白都由中宣部負責。節目播出後兩天,北京的報紙就報道溫家寶在國務院辦公廳的互聯網資訊摘要上批示,解決了民眾的實際問題,就連刊物和批示的原件都登了出來。
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