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下議院1976至1983年的議長GeorgeThomas,生長在威爾斯一個貧苦的礦工家庭。他五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父親從軍,從此拋棄了妻子和五名子女。此後十年,這個單親家庭就全仗他母親的一雙手,除了照顧他們起居飲食,她就接洗熨衣服及縫紉工作在家裏做。一次,喬治夢中醒來,聽到樓下有聲響,原來凌晨二時,母親仍在燈下為人縫衣。他下了決心,終有一天,他要母親不用那麼操勞。
他的兄弟十歲便要下礦坑做工,讓他能完成學業。整條村的居民都是煤礦人家,礦坑每次出事,家家戶戶都站在門口焦慮而無助地等消息,等喪生的親人用麻袋蓋着的屍體回來。社會的不公平,在喬治的腦海留下深深的烙印。那是個艱苦的年頭,支撐着窮人的一是宗教信仰,二是政治信念,工會、工黨、選舉,自幼就是他生活的一部份。
他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做小學教師。一天早上,他班上的一個學生不支倒地,原來他吃不起早餐:那時學童的牛奶只需一便士,但要每星期一次過支付,他母親拿不出來,他便天天捱餓。喬治為他解決了問題。多年後,他參加競選,人叢中走出一個年輕人呼籲群眾支持他,原來就是當年那個捱餓的孩子。
喬治的政途並非一帆風順,但他的努力不懈、熱誠及耿直的個性,令他成為受人尊重的政治家。他屢任內閣成員,終至獲選下議院的議長。在他的回憶錄《MrSpeaker》,他以簡單純樸的筆觸敍述了他的經歷,感人肺腑,令人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他退休後冊世襲爵位,仍以出生地為名,終生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