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ENRON事件在某些人心目中,是早已結束的事,但在美國,卻可能是近年對金融市場影響至深的事。ENRON醜聞揭發以後,公司倒閉,股票變成廢紙,有些員工更被拖欠薪金或退休金。而ENRON的核數師及財務顧問安達信(Anderson)公司亦倒閉,導致「五大」會計師行,變成「四大」(BigFour)。
ENRON案開審時,更牽涉美林證券(MerrillLynch)的四位高層。市場估計,這件事雖然可能影響美林的聲譽及收入,但不致於像安達信那樣導致倒閉。
美林之所以牽涉在內,是因為一九九九年時,ENRON急於將盈利提升入帳,於是ENRON當年向美林擔保,他們必然「不會有所損失」。
約一年後,美林將股份回售給另一間公司並獲利,而該公司其實是由ENRON一位財務高層部份地擁有及管理。整件事好像把錢由左手交予右手,為了製造ENRON獲利的假象。當時由於美林亦擁有ENRON的股票,而且得到「保證獲利」的承諾,所以政府認為美林牽涉的高層亦應該受審。
據說,美林早在高層被起訴的時候,已與SEC(相等於香港的證監會)達成協議,以「庭外和解」形式,取消了民事起訴。而刑事起訴則於○四年九月二十日展開。由於事關重大,所以《華爾街日報》及一些財經報刊,都爭相報道。
ENRON案不但導致安達信倒閉、美林受損,而且還造就了另一種「尋找核數師錯處」的行業。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最近興起了數間公司,專門聘請專家,檢查一些核數師的報告,據說在市場上有一定吸引力。四大會計師行,亦因此投入人力物力,改善本身出錯的機會。
獨立核數師本來是要尋找(公司內)會計師的錯漏,從而擔保被核數公司的財務報告的真確性。但ENRON案後,連核數師的報告也受質疑,於是要再找另一間公司去檢定核數師的報告,說起來,難免有些諷刺。
其實ENRON案所造成的衝擊並不止於此,不過篇幅有限,留待日後再談。重要的是,由於美國有頗具競爭力的市場,因此,ENRON案曝光後,市場迅速作出反應。譬如安達信還未正式受害已在全球瓦解,譬如興起「核──核數師」的小公司,都表示市場在作出反應。
如果類似的事發生在香港,又會怎樣呢?香港的會計師、核數師,以及有關組織又是否準備好?香港的法律又是否已修改,防止類似ENRON案的事件在香港發生,以免小市民蒙受損失?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