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家庭悲劇頻生 政府難辭其咎 - 盧峯

蘋論:家庭悲劇頻生 政府難辭其咎 - 盧峯

我們明白,不管政府的社會服務政策及支援措施如何完善,也不可能完全防止出現家庭慘劇或倫常悲劇;我們知道,每一宗家庭慘劇都有它的特殊原因及背景,政府的社會服務未必都能照顧;但是,在天水圍區出現的不是一宗或個別的家庭慘劇,在天水圍區出現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家庭悲劇、是大量的家庭問題及青少年問題。我們認為,這樣的現象已不能視為個別家庭或個別父母的異常行為,而是政府的規劃出了問題、而是政府整體政策失誤所致。
事實上政府委任的天水圍家庭服務檢討小組所作的調查也清楚點出了問題的癥結。根據小組報告,由於政府在九十年代改變了發展策略,令天水圍特別是天水圍北部變成一個公私營房屋發展嚴重失衡的區域,有超過八成半的人居住在公共屋邨內;這樣的發展不但令人口密度不合理的偏高,更令社區環境變得相當擠迫,像這樣的環境,不是令每個家庭、每個區內居民面對更大的壓力嗎?此外,把大量低收入及綜援家庭高度集中到同一區的規劃令整個區的內部消費力偏低,再加上外區居民不會到天水圍這個偏遠的地區消費購物,天水圍區根本無法發展出有規模及有活力的地區經濟、根本難以創造就業機會,而居民要透過工作紓緩生活及經濟壓力也變得極為困難。像這樣不合理及錯誤的規劃,不是變相增加了居民所面對的生活壓力、不是增加了居民的孤立無援感嗎?

更可怕的是,政府在改變了房屋發展的規劃後並沒有相應的調整區內的社區設施規劃及社會福利服務安排。小組的報告發現,天水圍北部人口急劇增加之餘,公共及康樂設施卻完全追不上,運動場固然缺乏,圖書館、足球場及游泳池更是完全欠奉。誰都知道,這些社區及康樂設施可以擴大家庭的活動空間,令家庭成員可以透過使用康樂設施及參與活動加強關係,不用被困在狹小的居住單位內;現在政府連這樣基本的公共及康樂設施也沒有為居民提供,這不是令家庭內部的壓力難以宣洩及排解嗎?
至於社會福利服務同樣跟不上發展的需要及居民的需求。在二○○○年當天水圍人口已多達二十萬人時,政府仍未在區內設立家庭服務中心,只是在天耀邨的社區中心為居民提供外展服務;這樣的安排肯定對需要家庭服務包括輔導服務的居民造成不便,也令他們難以及時向社工及專業輔導人員求助。要知道家庭問題都是日積月累才出現、才爆發的,沒有及時的幫助及支援,天水圍區內的家庭問題便只會不斷累積、不斷加深,最終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像這樣的人為失誤、像這樣對居民需要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的做法,不正正是令天水圍區變成「問題社區」的主要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