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的中港大戰塵埃落定,雖然中國隊以七比○大勝香港隊,甚至被指合演了一場假波,中國隊還是與二○○六年德國世界盃絕緣。這場比賽不但是中國隊的生死之戰,對中國足球最高管理機構──中國足協而言,更是攸關生死的一役。現在中國隊無法挺進世界盃,備受罷踢問題困擾的中國足協,前途更加黯淡。
十月二日的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國安足球隊)質疑裁判的十二碼判罰不公,憤而罷踢,進而引發一場中超球隊針對中國足協的「足球革命」。如果中國足球隊在只有四個國家參賽的世界盃分組賽都不能出線,中國足協的管理能力更被質疑,在一浪接一浪的「足球革命」中,足協的權威和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北京國安隊罷踢的理由是中超聯賽的環境惡劣,假球、黑哨、球員甚至裁判的賭波之風氾濫,造成球市低迷,球會投資者的利益受損。大連實德俱樂部(大連實德隊)的老闆徐明,迅速聲援北京國安隊,並主導了這場「革命」的大方向及過程。他將矛頭對準管理和直接操作中超聯賽的中國足協,質疑足協管理和操辦聯賽的能力和合法性,要求中國足協公布自有職業聯賽十年來的財務情況,並由各個參賽球會組成聯席會議,管理和運作中超聯賽,按照球會之間的約定,分配利益。
在參加聯賽的十二家球會中,目前已有七家參加「革命」。自十月二日起,足協和「革命者」交手多個回合,仍未分出勝負,雙方的立場似乎趨於強硬,迴旋的餘地不大。對「革命」是否真的有利於中超聯賽和中國足球的發展,內地媒體眾說紛紜。
但實際上,這場「革命」的意義絕不僅局限於足球,以徐明為代表的民間資本和以國安隊為代表的官方資本,要求當局按照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辦事,爭取自己應得的權力和利益,反抗足協等政府部門對投資者的無理掠奪。不同性質的資本,史無前例攜手挑戰由足協代表的政府組織,來自資本的力量公然挑戰政府公權力,在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中國還是第一次。從資本造反這個角度看,這次「足球革命」對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意義,遠比對足球本身為大。
特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