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市場傳出東江水有加價的空間,一度令粵海投資(270)股價急升。粵投一直是廣東省窗口企業,所涉足的業務頗為廣泛,當中包括供水、經營收費公路及物業投資等,但仍以供水予香港、深圳及東莞等地為主要的盈利來源。
根據粵投9月底公布的04年中期業績,單是供水業務的營業額已高達15.55億,按年增長達21%,而經營溢利增幅亦有12%至7.89億元。當中原因,是市場對用水需求非常殷切。假設東江水價格如傳聞般有上調空間,對粵投未來盈利將可帶來直接刺激。
平情而論,當我們分析資源危機對經濟及個別企業的影響時,焦點都會集中在原油、電力、煤炭和金屬原材料等,而鮮有提及「水」這類天然資源。隨着中國急促的工業化及城市化,人口又急速增加,用水的需求亦急劇上升,但淡水主要供應源頭的江和湖,供應量卻持續下跌,不少城市已開始開發地下水源,但整體淡水供應量仍追不上淡水需求增長率,故此,全國接近700個城市中,超過6成出現缺水的問題。
中國淡水源頭集中在南部及西部,廣東省不乏水源供應,水價上調空間理應不大,何解市場大吹加水費之風呢?
事實上,廣東省目前正面對歷來最大的旱災,主因是區內降雨量及颱風次數減少,但用水量卻隨着愈來愈多企業在廣東省設廠及人口急升而劇增。故此,預計未來省政府會透過提高水費(包括增加排污費、徵收過度用水罰款)來平衡用水供求。深圳早在8月已提高水價,為未來增加水費揭開了序幕。長遠而言,對用水需求極大的行業如電路板生產、漂染、釀酒、造紙等行業,有負面影響。
中國缺水,並不限於廣東省,其他地區如西北、河北、山東更為嚴重。既然中國面對水源分布不均及短缺問題,經營供水業務,長遠應可看高一線。不過,在本港上市涉及水務的企業卻寥寥可數,選擇不多。
若論經營水務,以往瀋陽公用(747)可謂表表者,但自從02年出售了城市淨化水產銷業務後,業績表現已乏善足陳,04年中期業績更轉盈為虧。粵海投資供水業務將會是集團的現金牛,水價及水用量上升,有助其盈利向上,可惜其債務仍然處於極高水平(達177億元),經濟進入加息周期,或對其有負面影響。
另一有涉足國內水務的是國中控股(202),近年積極拓展供水及污水處理業務,其首個供水工程漢中市供水廠,可每日處理10噸自來水;而另一個位於河北省的秦皇島污水處理工程,可每日處理12萬噸污水。其他已落實的大小水務發展項目還有3個,如咸陽市政府同意授予集團50年獨家經營權,並以外商身份投資、設計建造及經營供水項目及管網。所發展的水務項目都集中於目前缺水的地區,至於能否將此商機化作實質盈利,投資者不妨拭目以待。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