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半數王府成雜院

北京半數王府成雜院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巿很多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築,不是因為城巿發展或被指帶有「封建色彩」而被拆毀,便是成為國家機關的辦公地點。北京現存十九座四合院式建築的清代王府,雖然它們被稱為「僅次於故宮」的建築物,但有一半都淪為「大雜院」,被政府機構、學校,以至居民佔用,甚至只剩下殘留的遺迹。 中國專題組

位於西城區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北京保存得最完整的清代王府,最近並獲國家撥款一億八千多萬元修繕,以恢復清同治、光緒年間的原貌。但大部份的北京王府,卻沒有這麼幸運。

變政府辦公室兼餐廳
位於朝陽門北小街附近的孚郡王府,是巿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主體建築保存得還比較好。但王府目前不但被多個政府機構佔用,院內還有不少民宅,西院牆還被改建成一家餐廳,成為名副其實的「大雜院」。
在民國初期曾為北洋政府教育部所在地的敬謹親王府,目前已變成「北京巿外事服務職業高中實習飯店」,院內還設有茶樓和武警招待所等。而作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的惠親王府,目前已淹沒在周圍高高的民房之中,遊客已不容易找到破舊的正殿。
鄭親王府當年的後花園已蕩然無存,循郡王府已淪為老幹部活動中心和外交部宿舍。至於據資料顯示,位於西四南大街的定親王府,更幾乎只剩下一面灰色的牆壁。

產權複雜保護更困難
北京巿文物局長梅寧華表示,政府機構、學校把王府長期用作辦公場所,是「極不合理」的,是對文物建築的破壞。當局希望這些王府都能騰空出來,修繕後對遊人開放。
不過,由於一座王府騰空的費用往往以億元計,而且部份王府的產權不在北京巿政府,故此保護工作異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