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國梁:我永不會死

明國梁:我永不會死

「我永不會死。肉體上我可能會死,但更多的明國梁會出現,代替我的位置。」
明國梁,在緬甸語中解作「帝皇的征服者」。原名包烏敦的他不是第一人取此別名,但憑着一顆赤子之心和動人的演說、詩詞,他在學生時代已啟迪了全國學生和人民反抗獨裁政府的心,成為緬甸民運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明國梁主張和平抗爭,爭取民主和集會自由,反對軍人統治。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他有份發起的和平示威獲全國和應,各地群眾紛紛上街要求政府步向民主,結束一黨專政。集會一直和平進行,但至午夜,軍政府突然出兵鎮壓。十個月後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生的慘劇,這夜在緬甸「預演」。

和平抗爭遭鎮壓拒外逃
據報鎮壓持續多晚,學生和平民死傷達數千至一萬人。翌年三月明國梁被捕,原本判監二十年,後來大赦改判十年,但九九年期滿後一直未獲釋。
明國梁遺傳了畫家兼音學家父親的藝術天份,在家庭聚會中不時與三姐妹合奏音樂娛賓。在大學他主修動物學,卻培養出對政治的熱誠,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投入學運,每逢在相等於新年的潑水節,會作出諷刺政府與時弊的演出。
「八八八八事件」後他曾有機會逃到國外,但拒絕了,結果在獄中飽受煎熬,曾被罰在水中長站兩周至倒下。他多數遭單獨囚禁,又隔絕外界探訪,一度出現精神問題。
《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