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公布數據重要堅持不干預更重要 - 盧峯

蘋論:公布數據重要堅持不干預更重要 - 盧峯

特區政府昨天公布,截至今年第三季為止,建築中及已落成的樓宇單位共有六萬三千個,另外發展商可以隨時動工發展的住宅樓宇單位有一萬個。按照這樣的統計,未來三年至少有七萬多個住宅單位可以在市場出售。我們認為,特區政府定期公布住宅單位的供應量無疑有助提高市場的透明度、無疑有助業主及準買家更了解樓市的供應情況,但最重要的還是政府堅守不再干預市場、不再微調樓價的政策;只有這樣才可能保持樓市的長期穩定、才可能防止樓價大上大落。
應該看到,自從特區政府放棄八萬五建屋計劃,改以勾地表制度推出土地供應市場後,每年建屋量多少、每年樓宇落成量多少、每年可出售單位的數目多少已不再由政府決定;就以剛公布的樓宇供應量為例,這七萬多個住宅單位會否在未來三年全數推出市場仍是未知之數,若果樓價持續穩步上升,發展商便可能放慢售樓速度以獲取更豐厚的利潤、以提高土地儲備的價值。這樣下來,住宅單位的供應量便可能低於原來的估計;但若果樓價再次下滑,發展商便可能為了盡快套現而加快出售樓花,令樓宇供應量在短時間內大幅上升。因此,政府提供的住宅供應量數據雖然是個重要的參考數據、雖然有助提高市場的透明度,但卻不應視之為樓宇的實際供應量,更不能由這些數據斷言樓宇是供應過多或過少,因為尚有其他影響市場供應的因素需要考慮。

然而不管市場因素如何變化、不管市場力量起甚麼變化,只要特區政府不走回頭路、只要特區政府不再以穩定市場為藉口推出干預市場的措施,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完全可以透過市場力量找到樓價及供應量的平衡點,完全可以自行按經濟的表現決定供應量及樓價,而準買家及市民也可以按經濟狀況、負擔能力、市場數據包括政府公布的各項數據自行判斷是否入市置業。怕的是特區政府在政治壓力或好大喜功的心態下再次出手,強行定下各項宏偉的建屋目標、強行定下有多少人置業的計劃、強行推出抑制樓宇買賣的政策。過去七年的經驗充份顯示,在政府有形之手干擾下,房地產市場根本無法有效運作、房地產市場根本無法依據各項基本因素調整,市民及準置業者更會因無法估計市場的風險而墮入負資產陷阱中,無法自拔。到時候特區政府公布再多數據、公布數據的次數更頻密也是無濟於事的。我們希望特區政府牢牢記着過去七年的教訓,下定決心收回干預之手,讓市場力量決定未來的樓價及供應量。
(圖)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政府不再干預市場,才可防止樓價大上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