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胡錦濤訪問拉美一箭四鵰 - 張華

解讀中國:胡錦濤訪問拉美一箭四鵰 - 張華

胡錦濤到中南美洲四個主要國家訪問,是中國今年的外交重頭戲之一,其重要性不亞於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毫無疑問,胡錦濤此行將進一步開拓中國的外交空間,同時壓縮台灣的生存空間,並充實中國的自然資源供應來源,減低資源供應地過於單一的風險。更重要的是,中國插足美國的後園,戰略上可減輕美國在亞洲地區給予中國的壓力,實在是一箭四鵰的做法。

進一步壓縮台灣生存空間
過去,由於國力所限,中國的外交縱深度很不夠,主要精力都投放在歐美日俄等大國和東盟等周邊國家,同時還要全力封殺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再無餘力兼顧中南美洲、中亞等地區。但隨着經濟實力增強,在海外有更多經貿利益,中國自然要擴大外交空間,保護其經貿和政治利益。
事實上,中南美洲國家以往跟中國的關係並不密切,相反,區內多個國家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現在胡錦濤出訪中南美洲四國,跟巴西、阿根廷等區內大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不但標誌着中國已有餘力應付更大的外交空間,也進一步壓縮台灣在該區的影響力。
拓展外交空間之餘,中國在中南美洲也初步建構了自然資源的供應鏈。中南美洲對中國有很大的戰略利益,不但因為它是美國的後花園,更重要的是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無論阿根廷的礦產、委內瑞拉的石油,還是巴西熱帶雨林的產品,過去都只有一條出路:出口到美國。

分散資源供應地減低風險
現在,胡錦濤帶來大量的合同:投資八十五億美元在巴西的港口、鐵路和採礦業,換取巴西的鐵礦砂、石油、鋁矾士等原材料;未來十年投資二百億美元在阿根廷的鐵路、石油勘探、通訊等基礎設施,換取阿國的石油、農產品和其他礦產。換言之,中南美洲的資源往後增加了一條出路到中國,再不用賤售給美國。
自然資源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生命線,但中國的進口石油中,逾五成產自中東,礦產則來自俄羅斯、中亞等國,供應來源過於單調,胡錦濤自然要未雨綢繆,及早分散風險,增加資源的供應來源。而且,中國製造業的出口市場已差不多飽和了,即使有增長的空間,也會招來這些國家的工人反彈,西班牙人火燒中國鞋等事件很可能會重演。
因此,中國貨急須尋找新市場,中南美洲正是一塊處女地;相對而言,中南美洲也不願過於依賴美國市場,也需要中國的資金和技術來改善其經濟。在此情況下,雙方自然一拍即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