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盤鑊氣沖天 炒家推波助瀾

一手盤鑊氣沖天 炒家推波助瀾

樓市重拾升軌,沉靜多時的炒家紛紛重出江湖,一時間鑊氣沖天,但不約而同都集中炒賣一手樓,其實背後有迹可尋,從炒家的入市手法即可拆解疑團。
發展商賣樓,一般會提供多種付款方法,務求將各類買家「一網打盡」,其中建築期付款──買家支付首期後,直至入伙才付餘款,其間有足夠時間「摸出」獲利,成本既低,又可以小博大,遂成為炒家最熱衷採用的炒樓手法。

建築期付款 本小利大
8月初開賣的西灣河嘉亨灣,恒基地產(012)提供的建築期付款法,買家只需付15%首期,餘款在明年10月樓盤落成時付清;加上採用建築期付款法不用加樓價,吸引炒家瘋狂入市,即使購入單位後遇上市況逆轉,也有充足時間靜待下一升浪來臨,善價而沽,令風險大降。嘉亨灣累售的1200伙,至少有40%落入炒家手中,現時已錄得近80宗「摸貨」,當中2宗更屬「摸上摸」。
至於賣地前後開售的單幢盤──牛池灣清水灣道8號,代理指起碼有七至八成買家採用建築期付款,炒賣意圖明顯。

免息供優惠 方便摸貨
除建築期付款外,發展商又提供長成交期或免息供優惠,如長沙灣碧海藍天,成交期便長達120天;而荃灣爵悅庭,則有首2年免息供,都助長炒家的膽量。
過去3個月,至少有5個新盤錄得「摸上摸」成交,最誇張首推薄扶林貝沙灣,單是今年首10個月,便錄得473宗「摸貨」,當中三成,更屬「摸上摸」;而第2期及第3期南灣,摸貨亦佔204宗。

投資者比例 平均三成
本報統計10個今年開售的一手樓盤,據發展商提供數字,投資者入市比例由20至60%(見左下表)不等,平均達三成。
炒家入市後,最終都要將單位轉入用家手中,其中一個手法,是再以超高價購入同一樓盤的特色單位,讓樓下單位能以高價賣出。投資者黎汝遠8月初以呎價8000元,購入數十個嘉亨灣單位;9月再以呎價1.3萬元,增持3個極高層特色單位,將呎價大幅推高;之前所持的一批分層,即時坐地升值;至10月初,他成功以呎價9144元,沽出1531呎的3座23樓B室,賺175.2萬元,約14%。因有高價成交,代理說:「接貨嘅買家覺得九千幾蚊呎都抵。」

揸逾萬單位 扭曲需求
市場人士認為,「水清則無魚」,覺得有適量炒家,才能令樓市交投更加活躍,但若過多,便可能產生反效果。今年頭10個月,樓花按揭登記宗數僅9758宗(見圖),以售出單位22680個計,採建築期付款的比例高近六成,逾1萬伙,但成功轉售的,估計僅約兩成,大量單位在炒家手上,扭曲真正承接力。
雖然不少炒家具有雄厚實力,必要時可以「上會」,但若市況急速逆轉,炒家為求止蝕爭相出貨,便要與一手競爭,成為隱憂,令樓市風險及變數大大增加。
(系列之二)
記者:鄺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