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岡市的「國民文化祭」,今年是第十九年了,其中有一項活動紀念攝影師西本正先生,他是福岡人。
西本正先生在香港住了數十年,一生大部份時間貢獻於香港電影,當然要請熟悉他的香港人來講幾句話,羅卡兄和我應邀前往。
此行一共三天,從香港去福岡的國泰機下午三點十五分出發,在台北停留一小時,再經一個鐘又四十五分的飛行才能抵達。
我最不喜歡這種飛飛停停的行程,但答應了人家,是看西本正先生的遺孀的份上,只有硬着頭皮上路。
香港到台北一個鐘多一點,飛機上沒有電影看,帶着迷你ipod聽書,轉眼就到。中正機場很多東西賣,我走去候機室,到處蹓躂。
看見有家叫「美人蕉」的餐廳,招牌上寫着有台灣小吃,即刻坐下。
很貪心地要了台灣炒米粉、燒肉糭、切仔麵和貢丸湯四種,櫃台後有位老太太,台灣人稱為Obasan的,熱情招呼。
那個年紀的本省女人,多數會說日本話,以為我是日本人,一直用日語和我交談,我則以純正的閩南話回答,她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照樣和我說日語。
「Oishii?」她問。
「Oishikunai。」我回答說不好吃。
她的臉一沉,笑容完全消失,本省Obasan最不能接受批評,問我為甚麼?我用筷子把那個燒肉糭掰開,露出肉來。
「你看,全瘦的,一點肥的肉也沒有,不是古早味。」我說。
古早味,從前味道的意思。她同意,說道:「還是古早味好。」
我點頭:「還是古早味好。」
兩人都笑了,像多年老友。〔福岡之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