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量內地孕婦到本港公立醫院產子,造成婦產科服務需求大增,瑪麗醫院醫生表示,部份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ICU)的病床被內地孕婦的新生嬰兒長期佔用,不排除部份孕婦明知胎兒有嚴重先天性不足問題,刻意來港享受廉價醫療服務。 記者:陳倩雯
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科系榮譽副教授藍章翔表示,近期在瑪麗醫院產子的孕婦中,兩成至兩成半是持雙程證來港的內地孕婦;該院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的十五張病床,部份被內地孕婦所生的早產嬰或嚴重先天不足嬰兒佔用。
藍章翔表示,「如果啲孕婦生完就走,問題唔大。最擔心係BB有嚴重先天性問題,要做外科手術,佔用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都幾耐。唔知佢哋照咗超聲波後知道BB有事,定係真係咁啱?」曾有一名內地孕婦誕下早產雙胞胎,須同時佔用兩張病床,增加部門負荷。
藍章翔補充,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必須預留一至兩張病床緊急使用,加上不少私家醫院轉介病人到該院,令病床更見緊絀。部門過去曾動用兒科深切治療部,甚至要求九龍區醫院接收病人。她建議醫院管理局實施全港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通報制度,有效調配病人。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問題棘手,提高收費也難起阻嚇作用,「佢要走數就走數,唔理你收幾多錢。」他建議政府修改入境條例,禁止有意來港產子的內地孕婦來港。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則促請醫管局積極進行資源調配,暫且紓緩有關部門的緊張情況。
此外,香港大學兒科學系的研究顯示,加強新生嬰兒深切治療部員工的洗手指引,半年內可將其洗手程序遵從度由四成增至五成三。新生嬰兒的感染率則由每一千個病人住院日發生十一點三宗感染,減至只有六點二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