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據百面觀:<br>從供求探討票據產品走勢

票據百面觀:
從供求探討票據產品走勢

保本基金是票據產品在香港市場最普遍的1種,然而很多曾經或現時正擁有保本基金的投資者都未必知道,保本基金原則上是買入1張保本的票據,然後將基金拆細給小投資者購買。
其實保本票據在全球私人銀行中已有很長歷史,只不過以往是將一張面值動輒幾千萬元的票據,分拆給有限數量的私人銀行投資者,故一直都只有少數富裕的銀行客戶才可參與。
保本基金的出現,讓只要有幾萬元的小投資者亦可以入場,分享這些高技術性的保本票據,並在同樣的風險下,享受到更高的回報。
雖然香港的投資史歷來都偏重於股票投資市場,基金的市場滲透率一向偏低(本港為9%,而美國則為52%),但因為保本基金近年在本港發展蓬勃,投資者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別的票據產品,故對產品的認知和接受能力,比不少發展的市場更多,對票據產品的認識程度,肯定高於亞洲其他市場的投資者。
保本基金的興起,除了因為過去幾年存款利率低,小市民放在銀行的存款幾乎無息可收這項需求因素外,亦有一些供應因素,即(1)基金公司需要創造不同類型的產品,以吸納不同風險需求和回報目標的客戶;(2)銀行的借貸業務蕭條,尤其以往香港銀行靠地產市道旺盛支持按揭業務。
在過去幾年,隨着地產市道趨於呆滯,銀行被迫積極發展個人財務管理業務,希望將高達4萬億元存款的部份轉投投資產品,以賺取費用收入。投資者既可在毋須蒙受損失本金的風險下,賺到比銀行存款更高的回報,亦有機會受益於掛鈎股票的上升潛力。
隨着市況好轉,很多投資者已經不用再受負資產的苦纏,亦擺脫了97年金融風暴或2000年科技股泡沫爆破以來的痛苦經歷,他們開始整裝待發,希望再度向股票市場進軍。

大市旺票據仍可取
正因為投資者開始對市場回復信心,對風險承擔的欲望提高,炒賣股票只是最方便、最簡單的投資途徑,但必須有心水或對大市有明確方向感,才能安心落注。假如沒有心水股票,亦沒有太強烈的市場方向感,又想避免損失慘重,票據產品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因應市場的發展,多種票據相繼在本港銀行湧現,尤其一些「非保本」的票據,如股票掛鈎的票據(ELN)、信用掛鈎票據(CLN),甚至於合二為一的股票及信用掛鈎票據(Equity&CreditLinkedNotes)等。
由於這些產品都不屬保本投資,除了着眼於可派發的固定票息和年期,小投資者必須了解每種產品所需承受的風險。例如投資ELN時,應該先了解有關股票的波幅,以及最終可能因市價低於行使價而蒙受本金損失的機會。又例如投資CLN時,便需要了解有關信用掛鈎公司的信用評級,而信用評級愈低,投資者可能面臨信用違約事件發生的機會便愈大,蒙受本金損失的機會率亦愈高。投資於信用掛鈎票據時,則要視乎每個結構本身的組合,從風險來看,須先參考有關信用掛鈎公司發生信用事件的可能性,若從回報來看,除固定票息外,亦有機會享受股票市場上升而帶來的額外票息。
錢靜蘭
摩根大通香港零售票據市場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