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 - 陶傑

無題 - 陶傑

最近見到的一些比較叫人厭煩的問題是:此君有時在他的專欄以獨特的方式評論亞洲某大國,看看他本人的樣貌,他還愛不愛國?他算不算本國人?
不是私下有何仇怨,也跟童年往事無關。也不必從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和《家春秋》裏的叛逆青年覺慧去議論分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只因為有市場。
香港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報紙的文字也一樣。論述中國,試試這樣開頭:「我國地大物博,有三千年輝煌的歷史和文化,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信奉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勤勞勇敢,剛毅寬厚,本以德報怨之心,行忠孝禮信之道,躋身於萬國之林,西儒自馬可孛羅及伏爾泰始,莫不讚歎折服。」如此叫人打呵欠的行徑——就像紅樓夢裏寶玉的嘲諷:這樣的詩,一時做一百首也有——除了向中國政府伸手要津貼的喉舌,可幸在一個資本主義的小特區,包括已轉軚的在內,即使在今天,也沒有一張報紙的老闆會付稿費刊登。為甚麼?這就小孩沒娘說來話長。由學者發表百萬字的論文研究好了,身為文字天天向讀者負責的專欄作者,對此不必細究。

其實梁啟超、胡適、林語堂、柏楊,通通都指出過,這裏作者只是Update一下而已。至於批評時見犬儒,以致偶爾不幸被比作魯迅,我想任何有國際見識的人士都不會認同。以國際標準衡量,魯迅小說均屬平庸,比不上一個《百年孤寂》的馬奎斯;魯迅的雜文文字沙石太多,一股失意的酸腐氣撲鼻而來,如果讀過寫《動物農莊》的英國大師奧威爾的散文,魯迅的雜文更不堪入目。只有舊體詩登峯造極,可惜又寫得太少,把一個抨擊中國傳統的專欄作者比為再生的魯迅,坦白說,是一種相當含蓄的侮辱。
到底是不是有點不太「愛」這個國家,還是所謂愛之深、恨之切,通通是誅心之論,你花了六元買報,只問寫得好不好看,作者從來不必表態交代寫作有何動機,正如《笑傲江湖》裏,岳不群影射了誰,東方不敗又是哪一個中國領袖的化身,《鹿鼎記》裏的洪教主是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毛澤東,在裏頭看出多少名堂,窺得幾許門道,儘管會心而神悟,許多批評家在背後指指點點,作家本人,絕對一字不加評論。
至於這位專欄作者有時「踩」中國人,惹人質問「他自己還是不是中國人」之類,這又有何邏輯關係?只須問指出的有沒有理據,然後老老實實地反省就是。
當然有時會刺痛了一些人感情問題,屬於私隱,受不了的話,轉台好了,只恨越不快,越是天天要追看。面面俱圓是六十年代的文風,謙謙如武俠文學大師,在大陸也無端受到宵小攻擊,可見Youcanneverpleaseeverybody。傷害一些愚昧的中國小老頭的一點點感情,或是他的樂趣之一,不為甚麼,只為了欣賞對方扭曲的五官,像一幅用三隻猩猩的屁股印成一團的抽象畫,這是一種可愛的虐待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