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迷戀美元累經濟

中國迷戀美元累經濟

林格爾(ChristopherLingle)

各國經常指人民幣固定滙率損害其他國家利益,希望迫使北京停止干預。不過,向北京解釋人民幣與美元脫鈎對中國的好處,顯然更具說服力。首先,中國的固定滙率政策,反映領導層不了解怎樣才能夠推動經濟增長。況且,為維持人民幣滙率,北京間接協助美國央行以政府資金刺激經濟,削弱本身的經濟體系,效果可說是自相矛盾。
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都持有巨額美元儲備。中國和香港購入二千九百億元美國國庫券,是最大的淨買家。若非如此,國庫券孳息將會大幅高於目前的水平,而美國藉不斷發行貨幣以刺激經濟,成效將微乎其微。
中國摒棄計劃經濟,不但是深具反諷意味的歷史轉向,更重新創造了重商主義的要素。只是過往的商人以黃金作為財富的標準,北京則迷戀美元。兩者都熱衷以出口帶動增長。
亞當.史密斯在二百多年前已批駁這兩個想法:一個國家的財富反映其生產能力;只須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便可增加國家財富。他指出,貿易的最大利益源自進口而非出口。
隨着外幣儲備滾存,中國的通脹壓力和公債也與日俱增。基於外滙管制,出口商必須向中央銀行存入強勢貨幣,以換取政府債券或(通常為銀行戶口形式的)新發行人民幣。不過,這兩種辦法最終或形成超高通脹率,或導致公債居高不下,肯定無法長久維持。這正是維持現有政策(包括聯繫滙率)的高昂代價。

目前,外滙市場起伏不定。滙商基於多種考慮沽售美元,使美元持續弱勢,是最大一股力量。至於歐元,滙商可以低息借入美元,再買入孳息較高的歐元資產,進行套利。因為美國聯儲局一再減息,歐洲央行並沒有亦步亦趨。無論如何,經濟不景時貨幣可能升值;反之,經濟強勁增長時,貨幣可能貶值。一個國家的貨幣滙率,固然與其經濟表現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外滙市場的供求力量。
若貨幣供應不變,貨物生產增加將促使滙率上揚,因為每單位貨幣可購買更多物品。同樣道理,若貨物生產不變,貨幣供應增加,意味着每單位貨幣可購買更少物品,即購買力下降。故此,罔顧實際數據,聲稱人民幣滙價過低,實屬無稽之談。我們必須找出經濟體系參與者的資產流向,才能夠下定論。而基於中國的貨幣供應增長率相對較高,相信人民幣有頗大的貶值壓力。
若貨幣供應增長的速度超乎經濟增長,通常滙率會下跌。即使實施固定滙率,只要資金能夠自由流動,流出的資金會形成壓力,促使當局廢止鬆散的貨幣政策。

滙率由市場供求決定,只有當大多數央行一起協調滙率政策時,國際滙價才會長期失衡。一旦央行不共同行動,某種貨幣的滙價可能瞬即大跌。最壞的情況下,滙價崩潰將引發連鎖效應,嚴重影響該國的實質經濟活動。
現時的國際滙率市場,美國央行不斷拋出美元,數量超過美國大部份貿易夥伴。故此,在美國經濟增長追上美元貨幣供應的增長前,美元會持續弱勢;此舉必須得到各國央行的配合,增加貨幣供應的速度,才可望水到渠成。
……………………………………………………
作者為南韓《KoreaTimes》編輯委員會經濟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