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每周食九罐有危險<br>罐頭吞拿沙甸 砒霜含量超內地標準

消委會:每周食九罐有危險
罐頭吞拿沙甸 砒霜含量超內地標準

【本報訊】沙甸魚、吞拿魚三文治是不少市民心愛的食物,消費者委員會最近測試市面出售的罐頭沙甸魚、吞拿魚後,發現全部樣本的重金屬砷(arsenic,俗稱砒霜)含量,雖符合本港規定,但都超過內地標準,而砷積聚在體內可損害神經和消化系統。不過,消委會認為公眾毋須恐慌,因每周進食約九罐含砷量較高的罐頭沙甸魚或吞拿魚,才會有危險。 記者:翁煜雄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副主席程伯中稱,該會測試市面二十二款罐頭油浸吞拿魚、茄汁沙甸魚及豆豉鯪魚,發現全部八款吞拿魚和九款沙甸魚,砷含量分別為0.79ppm(即百萬分之零點七九)至2.27ppm,以及0.76ppm至2.34ppm,雖低於本港法例規定的上限6ppm,但全部高於內地標準的0.5ppm。五款豆豉鯪魚罐頭則符合兩地標準。

中港兩地指標不同
程伯中說,內地標準雖較本港嚴格,但兩者以不同方法計算,不能比較,本港是按國際指標釐定。他說,砷分為有機和無機砷,後者毒性較強,積聚人體內可損害神經和消化系統。魚類砷含量中,約百分之一至十是無機砷。
他強調,按聯合國及世界衞生組織建議,體重六十千克的成年人,無機砷的每周暫許攝入量為零點九毫克;就算是砷含量最高,達2.34ppm的樣本,即重四百二十五克的美味牌茄汁沙甸魚計,若沙甸魚所含的砷中十分一為無機砷,每罐便有零點一毫克無機砷,每周須進食約九罐才接近標準上限;其他砷含量較低的樣本每周更須食十八至九十八罐才接近上限。
他說公眾應避免長期進食罐頭魚;生產商亦應留意魚的來源地是否嚴重污染海域。

罐頭肉和湯合標準
感染及傳染病醫生勞永樂說,砷俗稱砒霜,是否嚴重危害人體,視乎積聚體內的數量,以及在體內是否活躍。
此外,四個吞拿魚罐頭樣本檢出汞,即水銀,但含量符合兩地標準。
消委會亦測試另外二十六個罐頭肉類和湯樣本,包括午餐肉、火腿豬肉、五香肉丁、雜菜湯、雞湯和牛尾湯;全部重金屬含量低於檢測下限,部份即使含有防腐劑亦在規定範圍內。
食環署發言人回應指,該署曾研究本地中學生重金屬攝取量,發現低於國際標準。大部份生產商回應表示有定期檢測砷含量,百佳牌發言人說,是在較清潔水域捕魚。JohnWest發言人則表示,該公司有嚴格品質檢定標準挑選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