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說地產商一定是滿身銅臭,俗不可耐,但將文化藝術發展放在地產商的手裏,肯定有點那個。看到三大財團的代表在電視上煞有介事地堅稱參加西九龍文娛發展區招標競投,不是為搞地產項目而是為「搞活文化」,令人不禁失笑,然後再看那些建議和模型圖片,就不寒而慄,再也笑不出來了。
我相信地產商之中一定有博文好雅的人的,但是地產項目就一定要靠賣樓賺錢。要賣多少幢樓宇、賺多少利潤,貢獻出這麼大的文娛區才能合化算?每個模型圖片都集中突顯「贈品」的豪華美觀,對周邊的住宅發展則十分含糊;但鬼影幢幢的一幢幢高樓大廈,已足夠令市民警惕這一帶會變成甚麼光景。更不可忘記,將來這些地產發展的地積比率還有商量,可以在政府同意之下更改,如果現時的建議已夠可怕,建成之後只會更可怕。
地產商最本領是宣傳,下月開始在科學館展覽模型,必然把「天幕」下的文娛區表現得盡善盡美,博取市民看得有趣,就樂得支持,當是免費贈品。但時至今日,香港人已不是頭腦簡單,絕對會重視土地是屬於市民的社會珍貴資源,不是贈品。交出四十公頃,交還一個文娛中心,以後三十年西九龍就是該地產商的小王國,市民無法監管。這個買賣,香港人願意嗎?我就不願:不是這些人,不是這個政府,更不是這個暴發戶味道逼人的「贈品」!
曾蔭權急於推動這項交易,上屆大罵反對的立法會議員,而今又驟然縮短諮詢時期至六星期,結果只會是促使民間抗爭運動更加快高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