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理財的概念逐漸在香港遍地開花,愈來愈多人知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句話的道理。那麼,負責管理香港人財富(香港外滙基金)的金融管理局,在理財方面,又有沒有甚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或借鏡的呢?
香港的外滙基金早於1935年設立,一直是用作支持香港紙幣發行的儲備。政府在1976年開始,便將其財政儲備轉撥到外滙基金。這項安排,是為了避免以財政儲備來承擔來自外幣資產投資的滙兌風險,以及把政府的金融資產集中管理。然而,財政儲備並非永久撥作外滙基金之用,在有需要時亦須回撥予政府,以應付一般支出。透過這樣的機制,大部份政府的金融資產均被存放於外滙基金內。
自1998年4月1日起,外滙基金的財政儲備由純以港元存款為主,改為以積極方式管理,其回報率與整體外滙基金的回報掛鈎。於1998年11月1日,約有為數達2114億港元的土地基金資產被併入外滙基金,作為其投資組合的一部份來管理。
由於外滙基金有其特殊職能,故在投資時不可能過於進取。目前,外滙基金有4項投資原則:1.保障資本;2.確保有足夠的高流通量美元證券,以支持港元的整體貨幣基礎;3.確保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以維持貨幣及金融穩定;4.在符合上述3項原則的情況下,爭取可保障資產長期購買力的投資回報。
由於外滙基金的資產分配策略受到上述4大原則所規範,故有77%的外滙基金資產必須分配於債券,其餘的23%則可分配於股票及相關投資。以貨幣類別計,88%的資產須被分配於美元區(包括港元),其餘12%則可分配於其他貨幣。
從個人理財的角度出發,外滙基金確實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在開始理財前,我們必須清楚釐定個人的需求及目標。以外滙基金為例,所追求的便不應只是高回報,更應注意資本保障。因此,假如你是年輕小伙子,目標便可以進取些;若你是退休人士,最好還是採取如外滙基金般相對保守的理財策略。
在制訂目標後,你還要為自己設立一些投資原則,好處是你可以在進行每一項投資之前,先從宏觀角度分析這項投資是否符合原先的計劃。因為在很多投資機會面前,我們都很容易受到別人、市場或其他客觀因素所影響,因而作出錯誤決定。
在完全符合自己既定的基準下,投資者要確立資產分配。美國有1份針對基金經理的研究顯示,在眾多影響投資回報的因素當中,以「資產調配」的影響最大,佔了91.5%,其餘有1.8%是控制買賣時機,而4.6%是個別股票?債券的選擇。因此,有很多專業投資者認為,資產調配才是投資的真正核心觀念。
除了上述策略可供我們借鏡外,外滙基金投資策略還有些地方是我們要注意的。
由於外滙基金所管理的資金龐大,靈活性相對較低,未能就瞬息萬變的市場作出快而準的反應。截至今年9月底止,香港外滙基金總額達到10188億港元,投資收入達237億港元,回報率為2.326%(或年回報率3.1%)。回報率反映了投資取向較趨向保守、平穩,這亦與其巨無霸身形有關。
最後,在外滙基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的,只是對資產的管理;而個人理財方面所涉及的範疇除了資金或資產管理外,還有其他如保險、退休、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的東西需要全盤考慮及規劃。
國衛 保障‧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