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變數增多

中美關係變數增多

【本報訊】在台海兩岸關係問題上,鮑威爾一向被視為「鴿派」,甚至是親北京的高層官員。對於鮑威爾辭職,北京學者表示惋惜,但相信美國的對華政策不會受到很大影響;而本港時事評論員認為,中美關係變數增多、會更為波動。
鮑威爾上月底剛到訪北京,並分別接受本港鳳凰衞視及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訪問,重申台灣不是主權獨立國家、美國希望最終看到兩岸和平統一。這是布殊政府高層官員在兩岸問題上最重要的說法,引致台灣強烈反彈。鮑威爾返美後,只是將「和平統一」的說法修正為「和平解決」,並未排除「統一」。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對鮑威爾辭職表示惋惜。他認為,鮑威爾對中美關係的穩定與發展很有幫助和貢獻,並且以其外交專長,在強硬、保守的布殊政府中起了重要的平衡作用。

台灣問題或不可收拾
時殷弘接受本報長途電話訪問時也指出,在中美基於戰略利益的關係漸趨成熟的情況下,鮑威爾辭職相信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和兩岸政策不會有很大影響,美國的政策也不會有很大改變。因為反對台獨,不僅是鮑威爾的政策,也是總統喬治布殊的政策,不管誰出任美國國務卿,都不會改變這一政策。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說,鮑威爾辭職將令布殊新一屆的內閣所奉行的單邊主義及所強調的先發制人做法更突出,對外政策更激進。他估計,中美關係之間將存在更多的變數,風浪也會更大。
劉銳紹認為,由於布殊政府已感覺到中國的力量愈來愈大,在未來四年,美方可能會對華作出更多干擾政策,在對台問題上向中國施壓,而台灣方面亦可能判斷,布殊連任有利台灣的對外活動。劉銳紹擔心,在這種易放難收的情況下,台灣問題可能一發不可收拾,最後連布殊亦控制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