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捷環球(330)主席兼大股東邢李火原再度減持集團股份,今次持股量更由31%大幅下降至23%,放棄成為控制性股東,但他仍保留思捷環球單一大股東的身份。
由於是次減持股份的比重及金額非常龐大,姑勿論是基於何理由,對思捷股價短期仍會帶來負面影響。
事實上,邢李火原自03年5月開始,直至上周的最近一次,他已合共4度減持思捷股份,但每次減持股份之後,股價都在出現短暫下調後會重拾升軌,今次是否會歷史重演呢?
平情而論,今次的減持股份行動,跟對上3次不同。由於今次他會放棄控制性股東身份,不禁令人懷疑思捷是否最輝煌的光景已過去,才促使他套現離場。對此,我卻有頗大的保留。
香港的投資者總會有一個想法,就是當大股東減持股份,就代表看淡公司的前景。其實這未免有點以偏概全。
首先,我們先要分析股東減持股份,對公司的日常營運有沒有影響。由於不少香港上市企業都承襲了傳統中國人的管治模式,即大股東與管理層都屬於同一批人,故當大股東減持股份時,很大程度上連管理班子也會換掉。這無疑將公司帶來很多不明朗的因素.通常在這種情況下,會對股價帶來頗大的影響。
然而,目前有個別較大上市公司,其管理層都獨立於大股東,甚至乎公司的股權結構是沒有「控制性股東」或者「單一大股東」,好像滙控(005)及佐丹奴(709),股東便分布於不同的投資者手上。這種營運與股權分開的西方的管理有一大好處,就是當某股東減持股份或身故時,對現有管理層的運作不會構成重大影響,對股價影響同時減到最低。相反,這種管治模式多是集體管治制,即使核心管治人物離開公司或遇到甚麼意外,對公司的震動亦較微。
近年思捷環球的業務已上了軌道,而邢李火原亦已慢慢淡出日常營運工作,所以即使他從控制性股東退下來,只當單一大股東,對思捷的實質影響亦很有限。
觀乎他多次減持集團股份的舉動,相信市場已作好他有朝一日會全身而退的準備,所以,思捷長遠走勢只會跟隨其業務增長潛力而改變,股權上的變化,對其股價反而影響有限。
事實上,近日思捷屢創新高,主要是歐元兌美元呈強,令市場憧憬主攻歐洲市場的思捷未來盈利會水漲船高。由於目前環球滙市異常波動,短期內仍會左右思捷股價,若作長線投資,我覺得在40元以下水平的思捷,才較為吸引。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