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銳
早前《華爾街日報》引述了一份學術研究,發現美國國會議員的投資技巧出奇地高。與大市走勢比較,在九十年代,美國國會議員的股票投資,平均每年高出百分之十二。這是連投資公司的許多「投資經理」也望塵莫及的。
雖然沒有非常確實的證據,但一般相信,這種「超凡眼光」,其實與議員有機會閱讀政府的一些內部文件,預先知道一些法例草案等有關。而最有趣的是,該學術研究發現,不管議員買賣的金額或次數如何,他們所得的回報率都是相當接近。由此可見,不論是經常買賣或偶然買賣的議員(所得之經驗應有所不同),議員的目光仍是同樣準確。
由此,我很自然地想到香港。香港有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以及一眾局長、高級官員。
過往,我們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些資產申報、利益申報等。但是他們的投資策略又如何呢?我們是否知道呢?美國是一個很尊重人權、私隱的地方,但是,議員的投資包括時間、買賣的金額等,都可以公開,讓公眾參考,甚至有人可以運用這些資料,作出學術研究,那麼,香港又如何呢?值得仿效嗎?如果此事可以全民公決,大眾的意見又是怎樣呢?
當然,要在這方面進行監管是殊不容易的。因為議員可以聘請投資顧問代為投資,亦可以將消息透露給家人及朋友,由他們代勞。再加上,香港是一個小城市,很多人都在海外有資產及業務,要監管幾乎不可能。
但是,我們暫時還相信議員都是誠實的人,而香港人一般亦很注重廉潔。過往有議員因為以權謀私而入獄,有高級官員因為「忘記」申報利益衝突而辭職,可見,香港仍是頗廉潔的地方。
然而,回歸之後,的確有很多改變令人擔心。胡仙案是最佳例子。每次筆者與外國學者傾談,總被問到香港的言論、政治等問題。筆者當然盡量「唱好香港」,但畢竟,筆者「五音不全」。
最好,還是香港政府實實在在地進行一些改革。譬如說,如果稅務官員竟然私營報稅公司,或者與教育有關的官員竟然私營補習社等等,應該立即停職,取消長俸,並且考慮進行刑事起訴,這樣,才能證明特區政府的確有誠意保持香港的廉潔。否則,單憑筆者之流,努力「唱好」,恐怕成效不大。
畢竟,特區政府協辦的維港巨星匯,結果是浪費公帑逾億。唱歌,可能並非政府的強項。
……………………………………………………
作者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