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下可有讀《通勝》的習慣?
從前以為那是家母或等同級別師奶三姑六婆枕邊百科全書,內容正如新版的宣傳:包羅萬有。最近發現不少中、青年,原來一書《通勝》在手,通行無阻,重要程度幾乎等同隨身電腦notebook。
為搞笑,翻我家老母的2004年版《通勝》,尋找英文拼音指南,赫然發現,我們從小賴以笑餐懵的One=溫、Two=吐、Three=飛……Sleeping=史麗普等等以廣東發音教鄉儒念英語的指引,原來已從新版消失。昔時原來真的有人捧着學念英語,其發音拼法只可提供搞笑,害人不淺。
今人學念英語,各種機會多如繁星,不用再念起:溫、吐、飛!
但圖文並茂的繪圖朱子治家格言仍然生動地存在,教訓着我們「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飲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
《魂斷威尼斯》刊出,hk168先生來郵,以「夜郎與青蛙」為題給筆者上了一堂13億中國人VS7百萬香港人之間的英語學習及發音課。這是一份國內與香港意識形態上分歧的一則指引:「難道13億人錯,小小香港7百萬人對?」
首先在下並沒有認為中央統一普通話拼譯西文方法有問題,其實已是一套最接近,亦糾正了過去中國各省各市各式方言、你搶我奪呈亂局的不同譯法。事實日本、韓國亦有這樣一套嚴格普通法則,問題是當你習慣了這套念西文中譯法,其普通話發音與本來的西文基本上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語音體系,念接近版本只會得着洋經濱,怪怪音調。這方面日本人的情況最普遍:日本人念雞蛋便出現「egg嗰」的念法。
碧咸是香港按廣東話之外,更是過去殖民地拼譯習慣而成,中間的K與結尾的M免去,其實並不準確。但普通話的K=克、M=姆,音音硬淨,貝克漢姆四音讀全,便不單止失準,更形成怪腔怪調;今天的統一譯法這類怪腔層出不窮,對下一代的英語教育雖然無可奈何,但絕對非福。望hk168先生明白,這觀點角度與實況並非7百萬對13億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主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