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球熱 - 鍾伯光博士(香港體育學院署理院長)

高爾夫球熱 - 鍾伯光博士(香港體育學院署理院長)

普遍被視為老人家玩意的高爾夫球運動在最近10年迅速普及發展,尤其是東南亞,包括香港和中國內地。在香港,每逢周末在西貢碼頭或落馬洲的過境處,都會看見一夥兒揹着大包細包的球袋和背囊的高爾夫球愛好者正急着步伐地趕上征途。當中亦有很多是兒童或青少年,他們的衣着打扮往往比成年人更加專業認真。
同屬貴族運動的高爾夫球比網球更遲普及,但普及情況就像20世紀80年代初期網球的普及情況相似。隨着高爾夫球的興起,網球熱亦相應的冷卻下來,很多網球擁躉亦轉投高爾夫球的懷抱,而放棄其舊相好——網球。
論運動量和身體鍛煉的效果,網球較高爾夫球大和全面。網球需要前後左右來回走動,擊球動作變化較多:有發球、底線、網前、截擊、正手、反手、跳殺等。要打得好,除了技術外,心肺耐力、爆發力、協調、速度和敏捷等良好體能要素必不可缺少。

至於高爾夫球,動作較單一,雖然要因應距離和不同情況而使用不同號數的球桿擊球,但其揮桿動作基本是一樣。一場18個洞的高爾夫球賽,揮桿往往超過300次(包括練習揮桿),但都是重複相類似的揮桿動作。
話雖如此,高爾夫球是一項極具挑戰的運動項目,一個揮桿動作牽涉到身體的關節動作超過20個,在一次揮桿動作中把所有有關關節先後且協調地連貫起來而發揮在擊球上的一點,實非易事,同時要保持穩定表現,再加上每個球場都有不同的設計和地形,以及氣溫、風速、天氣的變化,大大增加了參加者表現的難度。因此,業餘球手能夠要在設定的標準桿數(一般為72桿)完成18個洞,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