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就是不偏食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通識就是不偏食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以教育的觀點看,「通識」就是要防止學生「偏食」。如果學生求知慾強,興趣範圍廣,應付功課之餘,有把閒情寄託於課外書的習慣,那不需老師指點,已得通識教育的要義了。
我五十年代在台灣唸大學,外文系的學生除大一國文外,還要必修中國文學史。因是文科生,你要畢業,非選修本科以外的一些科目不可,如社會、經濟、心理、歷史、哲學或政治。用意就是防止「偏食」。四年下來,本科生對本門的知識,也僅限於皮毛。跨系跨科去選修一兩門課,能獲益多少,更不能存奢望了。不過我相信,既要在「地球村」的現代社會生存,對世事一知半解總比不知不覺的好。

經濟學「機會成本」是一種專門學問,是學者專家才能深入討論的題目。不過我們門外漢,只消略識皮毛,也受益不盡。顏純鉤在「柯靈先生的兩封信」透露,柯靈晚年要寫的《上海滄桑》,一直擱着沒有動筆,原因是老先生不斷為討他序文以高身價的「朋友」所苦,一本接一本的幾十萬字的稿件送上門來要他過目。柯靈如奉行機會成本守則,《上海滄桑》說不定早已面世了。
《信報》近有王兼揚一文,說到香港商科畢業生求職面試時,對本科知識的掌握都很有把握,但當談到其他科目或常識題目時,應變和自信都明顯比外地畢業生遜色。他認為原因是「缺乏通識和常識是其中主因」。
作為認識大千世界的門徑來說,通識教育不能取代日常讀報的習慣。跨國大公司在香港招聘,如果老闆是美國人,「考官」說不定會問:歷來對BigBusiness較「友善」的,是民主黨或共和黨?通識、常識,關乎我們的百年大計。大學三改四,多了選修科的空間,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