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善足陳 - 左丁山

乏善足陳 - 左丁山

上星期二本欄講《唔識黎智英》,本以為係趣事一宗,誰知《蘋果日報》讀者多籮籮,影響所及,立即收到電話,其一來自發行大哥萬事德,佢話可以寫包單,沙田商務印書館與大眾書局之內,絕對有黎智英嘅作品出售,沙田陳太嘅親戚搵唔到,可能係有誤會之故。萬事德收線冇幾耐,一位商務印書館高層來電:「喂,左生,你喺《蘋果》話沙田商務冇黎智英本書賣,與事實不符,我哋已經仄清楚,係有嘅!黎智英嘅《事實與偏見》係佢嘅書之中,比較賣得嗰一本。至於嗰位年輕售貨員,唔知係邊位呢?」

嘩,記得都唔敢講,今時今日,千祈咪制。其實該文主旨係慨嘆年輕人唔留意身邊事物,做嗰行就要熟悉嗰行,連所謂productknowledge都唔掂,點可以升級呢?香港學生要多啲通識教育至得,通識乃專業之基礎,既冇通識,又唔專業,點樣可以做好份工呀?記得幾年前到紐約,往一間Barnes&Noble分店一行,因為店太大,唔想嘥時間,就問櫃台服務員:「MichaelPorter嘅書有冇?」服務員即刻話:「第一層轉右商業與經濟書架。」然後佢按電腦,又可以立即講出目前書店有邊幾年Porter嘅書,問左丁山啱唔啱心水?呢類服務真係冇得彈,商務印書館已經做得幾好㗎嘞,希望能夠培訓前線員工,在電腦系統上可以追到B&N嘅水平。
講到時下年輕人,原來其中好多對傳統四字詞語不甚了了。某日與幾個年輕朋友談話,講到老董政績,乏善足陳。四位大學生話唔知「乏善足陳」點解。一位中學生(已畢業)話識,點解會識呢?佢話:「讀中學好似未見過,但最近學睇《蘋果》馬經,『乏善足陳』呢四個字成日都見到,譬如話『老馬安圖,最近戰績乏善足陳。』睇得多咪識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