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祖宗的飯,斷子孫的路。」繼四川瀑布溝水電站數萬人抗議後,雲南省又在一片反對聲中,準備在有香格里拉之稱的金沙江虎跳峽動工興建水電站。一句電力不足,當局不惜淹沒這個珍貴的世界自然遺產,讓當地十萬農民從樂土遷往貧瘠的他鄉。美國《紐約時報》因此發表社論,批評中國當局短視,並呼籲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聽取民意,保護為數不多的旅遊勝地。
今年七月底,虎跳峽水電規劃報告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通過,並被推薦為近期開發工程。據稱,虎跳峽「上下落差達一百九十六米,是理想的水利電力基地」。在工程規劃中,金沙江江水將從虎跳峽淹至上游二百公里的迪慶奔子欄附近,淹沒範圍包括麗江市玉龍縣的龍蟠鄉、迪慶香格里拉縣的虎跳峽鎮、金江鎮、五境鄉、奔子欄鄉等十多個鄉鎮,約十萬人將被遷移,被淹沒的耕地面積近二十萬畝。
九月底,一群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國家地震局、國家林業局、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單位的學者、記者和環保工作者聯合呼籲,將虎跳峽留給子孫後代。不過,當局似乎沒改變初衷的迹象,事件因而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紐約時報》以「拯救香格里拉」為題發表的社論指出,過去幾個月,中國東部地區曾經大停電,這成為一些人支持在虎跳峽修建大壩的爭辯藉口。這樣的爭論是可以理解的,但若落實在虎跳峽上興建水電站,則是極為短視的,因為,這裏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尚未被糟蹋的地方,也是近年愈來愈吸引中外遊客慕名而來的旅遊勝地。社論呼籲胡錦濤及其中央政府傾聽環保人士的聲音,以保證經濟的發展不會傷害那些應該受到保護的人和遺址。
專家稱,若當局落實興建大壩,則十萬農民要被迫搬到海拔高寒的中甸地區,只能種植青稞和土豆,對於這些習慣了在金沙江河谷二十萬畝田種水稻和玉米等農作物的人而言,那將是難以適應的。此外,若要維持十萬移民現時的生活水準的話,其耗費相比起虎跳峽大壩本身的成本,有過之而無不及。
多維新聞網/本報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