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死了,巴勒斯坦人很傷心。
但傷心完之後,就是關心。因為阿拉法管着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一筆約等於三百九十多億港幣的巨款,不到人不關心。
偉人、名人,如果有錢的話,死後一定逃不過遺親們的這一種「關心」。
這種「關心」引出的,必然是糾紛,必然是爭奪。於是,在偉人、名人死去的一刻,帶出的傷心和眼淚,在不久之後,依然存在,或許更甚,只是已經變了質。
阿拉法一死,他管過的那筆錢,就成了人們的焦點。一方面,人們流着眼淚送走了他的棺木。一方面,人們已在為追尋那筆巨款磨拳擦掌。
到了那個時候,再偉大的人都會傳出醜聞,以往愛戴他的人,突然之間都翻了臉,在互相攻訐數落聲中露出了醜態,每個人都好像在維護他的聲譽,但其實每個人都在往他臉上抹黑灰潑髒水。
弄到最後,一個萬眾敬仰的光輝形象,便在一個「錢」字的巨大陰影之下,漸漸黑暗起來。錢對死者沒有意義,卻連累了死者,錢對活人非同小可,便撕破了臉皮。
說到這裏,相信你會想起在這一兩年裏死掉的幾位香港樂壇巨星。在他們剛死的時候,引來了多少傷心和眼淚。但他們屍骨還未寒透,是非已經現身,甚麼佔據故居,甚麼侵吞了歌曲版權,甚麼娘親與摯友對罵,沒有一樁是為了他們的光輝形象,為來為去,不過一個「錢」字。
有錢真煩。這個道理,你沒錢你不知道,但那些死掉了的有錢名人的「遺親」們,很明白。我不排除他們也傷心,但跟普通崇拜者相比,他們傷心的層次比較豐富,其中還有疑心和鬥心,疑來鬥去,死人不管,都是活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