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 朱漢強
囂嚷逾半載的紅灣半島事件如箭在弦,整個議題也由剛開始的環保公義課題,提升至社會價值的探討。拆紅灣,除拆掉簇新物料,原來還拆掉日漸褪色的美善社會價值。
相對於父慈子孝的郭先生,紅灣半島恍如無父無母的孤兒,生下來便坐落於紅磡灣的新生填海地上,縱有光鮮外表,卻連半個住客也沒有。不論地緣和人脈,都跟大眾社群割裂了。維多利亞港滿載港人的集體記憶,當然博得社會上下為她請命;中環域多利監獄等多棟歷史建築沉澱着時代的意義,也少不了跨界別人士的聲援。惟獨紅灣半島這七座沒有過去、似乎也沒有將來的大樓,竟失卻社會關顧的落腳點,半年來無奈又尷尬地佔着一百五十五萬平方呎的地皮。
孤兒仔已夠可憐,偏偏碰上個生意失敗的老爸,為求托高樓市把親生骨肉「監平監賤」賣掉;買下的養父也毫不愛惜,只想把養子煎皮拆骨改建豪宅高價出售。
你可能以為,沒有過去的紅灣,倒下來也毫不足惜。但紅灣一旦拆掉,毀掉的將不僅是二十萬公噸從未使用的寶貴資源,也進一步強化「金錢萬歲」的所謂核心價值,至於公義、愛心等聽來老套的人性價值,將更難容於這個極度資本主義的社會。又或者,公義、愛心、美善,日後將各有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