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陳先生,今年五十七歲,去年退休後想找一些「穩陣」的投資工具,當時我曾透過一間中資銀行,以十萬元購買了十年期九鐵零售債券,到期可以穩賺四厘半息,若持有期間價格上升,可以像股票般賣出獲利。
上月二十一日,我行經港基銀行,發現九鐵債券升至一百零六元,歡喜若狂。我認購時債券面值一百零三元,當時即賺三元。我立刻前往購買債券的中資銀行沽貨,怎知一問價只得一百零二元。
過了數天,我去滙豐銀行再問價,九鐵債券面值更高至一百零八元,我也知銀行做莊買賣,每間銀行價位會有差別,好像買賣外幣般,但價位的差別也不至相差成六、七元。
我是買零售債券「初哥」,根據報章推介到中資銀行買九鐵債券,豈料找錯銀行,未能成功出售債券,我們這些小投資者也不知該往哪裏買債券,難道逐間逐間銀行問價?我今次不好運,撞正一間「食水深」的銀行,幸好並非等着賣債券救命,否則無可避免要蝕讓。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麥萃才表示,新興的零售債券屬於保本賺取利息的投資工具,其二手巿場不如股票活躍,主要是讓持有人一旦急需現金可作套現,而非賺取差價。他說,零售債券價格沒有中央指標,由個別銀行出價買賣,「專做零售債券嘅銀行如滙豐,佢哋啲客多啲,買賣就會活躍啲,價位就會好啲。」
根據真實個案改寫,文字由本報記者整理
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