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號監倉 - 吳靄儀

4號監倉 - 吳靄儀

中區警署、舊中央裁判署、域多利監獄這一帶,是我幾乎每天上班下班、午飯時間,總會有一次的必經之地。對外貌十分熟悉,但除了很久以前到此辦理入境事務審裁處上訴案件之外,卻沒有踏足內部。前天立法會動議辯論這群建築物的前途,經郭家麒的特別安排,我才頭一遭認真細看,了解它們的歷史滄桑。
這是香港殖民地司法及執法的發祥地。其實街名已露端倪:奧卑利街的"OldBailey"是狄更斯筆下倫敦著名的監獄;贊善里ChanceryLane,倫敦同名的一條街,是與法律專業有關的機構、部門和商店的集中地。當年殖民地政府,把整套制度移植過來,設置在舊稱Victoria的中區心臟地帶。
從位於荷李活道的入口步上,到報案室前的空地,正面對着的大樓是十九世紀後期所建,露台走廊,拱門磚地,部份仍為中區警署所用;大樓後方有鐵橋連接,通往域多利監獄重地,重門深鎖。大樓對面的另一座大樓是愛德華時期所建,風格較為秀麗,樓前有炮,經過戰火洗禮。兩樓之側是舊中央裁判署,仿古典建築,外貌宏偉。這群建築物有很多建築細節,是當時的典型,殊堪回味。
最森嚴,也就是最老的一座樓房是4號監倉,建於1841,沉重牢固,了無一絲裝飾。二樓上二十一個單獨囚室,斗室幽暗,方窗鐵網,戶小門低,隔着鐵柵內望,床几清簡,令人觸目凜然。這群建築物大多受法例保護,但在保護範圍內可供發展。政府執意盡快招標,讓地產商發展為「旅遊景點」。愛護古蹟的民間團體卻不放心。你放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