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利
最近問責高官葉澍堃再次出口術,透過傳媒表示會約見油公司,並考慮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立法對付油公司。
觸發今次政府關注油公司的競爭情況,《蘋果日報》可說始作俑者。上月初,《蘋果日報》的記者從政府統計處取得本地石油產品的入口價格資料,再將入口價和零售價作個比較,發覺今年首八個月的零售價增加的金額,較入口價增加為大,兩者相差達一角。若以去年本地車用無鉛汽油和柴油的總量超過十億公升計算,油公司會因此而多收一億元。
政府之後發表聲明,指出一直密切監察油公司的價格,過去油公司的零售價大致跟新加坡離岸價增減相若,並未發現油公司多收金錢。直至最近問責高官開腔關注本地油價沒有跟隨新加坡離岸價下調,油公司便積極作出回應,馬上調低零售價。
其實今次並不是政府高官首次開腔關注油公司的競爭情況,過往政府高官亦曾多次發表言論,指導油公司應如何運作。
還記得早於一九八六年,原油價格急挫至每桶十美元,本地油價卻沒有跟隨下調,便一度引起政府的關注。公眾質疑油公司為何定價一致,產品質素相若,又沒有投放足夠資源去賣廣告爭奪市場,似乎大家都十分滿意現狀。政府表示關注後不久,油公司便開始提供兩類不同的汽油產品,又大賣廣告,價格開始出現些微差距。每次加價或減價時,再不是由某一間公司帶頭,其他油公司輪流扮演價格領導者角色。
九七回歸後,內地油公司有意進軍本地零售市場,特區政府對油公司的競爭表現更加關注。九八年,消委會發表報告,指出石油氣零售價未有跟隨入口價下調。當時的經濟局局長(剛好是葉澍堃)及特首先後透過傳媒,呼籲油公司降低石油價格,減輕民眾負擔。
政府更委託消委會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石油產品市場是否出現聯手操控價格的情況。當時甚至有意見認為,政府應免費批出土地讓新的油公司進入市場,跟現有油公司競爭。的士、小巴及其他營業車輛車主,趁政府引入環保燃料,要求政府減免燃油稅,令政府每年稅收損失超過十億元,但交通費卻一直沒有因此而下調。
過去幾年政府官員一直關注油公司的競爭情況,認為油公司不應派送贈品,應直接減價,又認為油公司應在油站外增設價格顯示牌,引入辛烷值較低的產品,並應開放低使用率的儲油庫給其他公司使用。政府官員似乎較油公司更懂得經營。
此外,政府官員又先後多次喝令油公司要即時減價,不要「食價」,不要這麼快加價。其中一間油公司被政府斥責後,加價一周後便乖乖取消加價。政府官員對多間油公司絕不客氣,但對壟斷市場的電力及煤氣公司,卻恭恭敬敬,任其享受利潤保障,兩電聯網和共同輸氣一直遙遙無期。本地油公司一直支持政府引入競爭法,政府官員卻反對引入競爭法,繼續以「貓捉老鼠」和出口術的方式去監控油公司,這只會增加本地的營商風險,嚇怕外國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完全沒有好處。
……………………………………………………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