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由美國名作家海明威、電影《此時此刻》講述的英國女作吳爾夫(VirginiaWoolf)、日本文學泰斗川端康成以至台灣女作家三毛,因為抑鬱而自殺的文人從來不缺。而把他們迫上絕路的,或許正是成就偉大文學的那點感性。
九一年一月四日,三毛在醫院用絲襪上吊身亡。有人說她最終還是會愛人荷西去了;有人說她肯入院養病,沒可能自殺。但無可否認,三毛生來就有一種悲劇性格,年輕時患過自閉症,曾兩度自殺不果。「三毛」這個名字本來就是自貶──指自己的作品只值三毛錢。荷西死後,她更愈變抑鬱,終日把死亡掛在嘴邊,最終走上絕路。
至於川端康成,他是第二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但自幼孤僻兼神經質,不諱言把死視作「最高的藝術」,最終就開煤氣自殺身亡。
海明威則自父親遺傳了自殺慾望,他曾詛咒自殺的父親是懦夫,後因創作靈感油盡燈枯,加上備受糖尿、高血壓以至精神病折磨,最後往嘴裏轟了一槍,打飛自己半個腦袋,步父親後塵。吳爾夫更是大半生受精神病和抑鬱症困擾,最終投河自盡。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