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荔灣區有西關博物館,在古玩街上,一座舊時的西關大屋,翻新了之後,再將以前的家具用品搬進去,重現當年廣州有錢人家的生活實況。只是經過了幾十年革命生活,西關大少也都死絕了,在屋裏走動的,不是聲音洪亮的女解說員,便是相貌傖俗爬在竹梯上修這修那的民工。
這種大屋,佔地面積雖大,但採光特差。這也是中國建築學上一大敗筆,大宅的光線,全讓天井佔了,陽光斜照時,還可以分一部份給客堂,再往裏就黑了。一間屋子開不了幾扇窗,客堂後面的廂房和睡房,如不點燈,便伸手不見五指,這就不是陰涼,而是陰森了。長年累月睡在這種房間裏,氣血必虧,壽命也長不到哪兒去。得點小病,睡上一陣病勢難免加重,病重之人,陰陰森森躺些日子,也該歸西了。
從前中國大少爺短命,跟這種陰森森不透光亮的大屋很有關係,他們的陰柔性格,也由此培養出來,做事怕光,遇事不敢出頭,都跟睡了一輩子沒有窗戶見不到天地日月的房子相關。與之相比,北方農民家一張大炕必靠着臨院窗戶,性格就開朗豪爽得多了。
中國現在是全面商業化,這類博物館中,必有一個賣着亂七八糟不相干商品的小賣部。朋友在裏面轉了一會兒,看中一個「紫檀」筆筒,索價一千六,還價八百,立時就答應。正好我經過,朋友要我幫眼,我一聽價錢,就笑着說這麼大一個紫壇木筆筒,雕工精細,不上萬你想買得到?售貨員還左邊上嘴硬,我跟她說:你這用木膠粉壓塑出來的東西也敢收人八百塊錢!她馬上就閉嘴了。
那條所謂古玩街上有很多小舖,有些舖子專門在人多腳雜的街邊擺幾件封了塵的瓷器,你走過那裏要是不小心碰倒磕破了,那就是胡錦濤時代的東西,也變康熙出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