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的啟示

美國大選的啟示

盧子健

美國大選舉世矚目。除了因為美國的國際地位而使世人不得不關注其選舉外,美國選舉透明度高,為有心研究民主政治的人提供大量素材,甚有啟示和參考作用。
布殊當選連任,從民意調查來說不算太意外,但如果細看美國眾多民意調查,布殊當選是違反常識的,因為大多數選民對他評價不高,又認為國家正在走向錯誤方向。而在眾多政策問題上,選民卻是支持克里多於布殊。在此情況下,布殊憑甚麼當選呢?
選舉票站民意調查顯示,布殊在兩項問題上得利,就是價值觀和反恐。這兩個問題被多數選民認為是選舉總統的首要考慮。因此縱使布殊在大多數次要問題上輸掉了選票,卻在重要問題收復失地有餘,最後贏得整個選舉。
布殊選舉成功之道,對香港民主派可以有所啟發。二○○○年選舉後,民主派陷於低潮。二○○二年,董建華連任特首,民望一度反彈。以當時形勢看,民主派前景黯淡。
一場關於《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的戰役使形勢大大改觀,民眾極其珍惜民主派敢於站出來捍衞人權自由的勇氣。而在二十三條戰役中,走在前線的一批大律師更大放異彩。四十五條關注組亦因而成為目前最受民眾支持的政治團體。

抓好大問題,抓好民眾最關心的大問題,是承托民望的關鍵,但也不能只抓一個問題。在九一一後不久,美國朝野都認為布殊應能輕鬆連任。一般估計反恐鬥爭仍進行時,選民會極為猶豫改換一位「戰時」總統。但事實是布殊贏得非常吃力,因為反恐變成伊拉克戰爭後,布殊流失了一批支持者。亦因為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嚴重,布殊的支持進一步減少。如果沒有道德價值觀這另一條支柱的承擔,布殊單靠反恐招牌,恐怕不足以連任。
除了反恐和道德價值觀外,布殊還有一項對爭取選票有利的大政策:減稅。這項政策的威力未必如另外兩者,但在勝負只在於幾個百分點的情況下,亦起着重要作用。
反恐與大美國主義、保守道德價值觀、減稅。以上可以說是布殊與共和黨的競選三大法寶。而這三大法寶針對不同社群,令共和黨有一個相當廣闊的支持基礎。
在香港,普選是一件大事,是民眾關心的大事。但民主派不能獨沽一味,否則社會支持基礎便不夠廣闊,何況普選始終不是「殺到埋身」的事。民眾普遍要求普選,但即使不發生,他們沒有失去甚麼,不像二十三條那樣對人權自由有即時威脅。
倘若民主派真的有志建立一個長遠、廣泛而又鞏固的社會支持基礎,就應該在多一兩個大課題上建立團結立場,在未來幾年共同進退、鍥而不捨地爭取,這樣才能避免民主派在回歸後最初幾年所犯的錯誤:軍心渙散、立場不鮮明、脫離群眾等。
最近,有關貧窮和公平競爭的問題為不同民主派議員所重視。這兩個話題與普選相比,有擴闊社會支持基礎、涵蓋基層和部份商界的效果,可以是探索重點課題的起點。願民主派朋友能團結探索,摸出一條路來。
……………………………………………………
作者為公共事務顧問,文章隔星期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