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終點如何中轉?

未見終點如何中轉?

盧偉明

香港政策研究所、思匯政策研究所及新力量網絡於十一月六日舉行了「政制發展前瞻:跨越○七○八」研討會,邀請不同政黨、團體等人士發表及討論政制改革方案。當日的焦點,仍然集中在參與者之一的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的發言,題為「創造參政空間,推動政改時代巨輪」。
林瑞麟表示,「目前的情況,泛民主派的議員和代表依然堅持○七、○八普選。我們對不同的黨派,對民主派的議員,他們對民主的抱負和執着是尊重的。」這就是特區政府的典型取態:尊重立法會議員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卻輕視民主價值本身。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五條寫着:「……在真正的定期的選舉中選舉和被選舉,這種選舉應是普遍的和平等的並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以保證選舉人的意志的自由表達……」「普遍的」和「平等的」是兩項重要原則,不應該有時間表的限制,更需要在最早的可能時間在香港的各個選舉中落實。
然而,林瑞麟卻進一步闡釋:「我們在香港做公共事務的,不論是主要官員或是議員,大家都要接受和尊重憲制架構和秩序。北京已經決定○七、○八不會實行普選,如果我們大家共同探討,發覺此路不通時,是否要繞道而行?」接受和尊重的,應是一個彰顯公義的憲制架構和秩序;但需要接受和尊重的,還有民主選舉的普世價值。

林瑞麟描述香港政制的政治軟件可以不斷提升,或許讓大家窺探特區政府的繞道哲學。林瑞麟指出,「過去兩年,我們行了三步。第一步是將主要官員的委任變成政治委任,這是以往沒有的政治軟件。第二步是行政會議邀請了主要政黨的代表,二○○二年有兩個政黨代表,至今年二○○四年,我們邀請了另一個政團——泛聯盟參加行政會議的工作。」這只是量變,並沒有質的改變。政治委任,只是向行政長官問責;政團代表,卻排拒有超過六成選民支持的泛民主派。
有關量的增加,研討會中有不少例子,包括將選舉委員會的委員人數和選民基礎擴闊、將功能組別團體的選民基礎擴闊等。但是,量的增加,不一定是天使,更大可能是魔鬼。選舉委員會及功能組別團體,都有兩個共通特性。第一、涵蓋範圍有限,不是每個公民都有機會參與;第二、公司票的出現,令選民基礎進一步縮窄。總的來說,兩個選舉均予人小圈子的感覺。簡單地鑽研量的增加,而沒有顯著實質的改變,都只是擴大特權分子的特權而已,而本來處於弱勢的社會群體,只會變得更加邊緣和無助。
研討會上,林瑞麟提出「在處理○七、○八兩個普選辦法方面,我們要將香港的政制帶到一個中轉站,繼而向普選這個最終目標邁進。」這是偷換概念的謬誤,沒有任何堅實保證的終點,任何中轉站設計都只是空中樓閣,繞道而行,只會重蹈「此路不通」的覆轍。
政制發展專責小組將於今年底提交第四號報告書,並在明年年中,發出第五號報告書,提出主流方案。林瑞麟強調,「政治是一門講求協調和創造共識的藝術(Politicsistheartofthepossible)。」不知道政制事務局是否願意,拿出推動政改時代巨輪的魄力,將主流方案透過公投來「百川滙流」創造共識呢?
……………………………………………………
作者為香港民主發展網絡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