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香港,樓宇不作分層出售,能夠買賣的不是個別單位,而是整塊土地。看粵語殘片有時會看到,舞小姐誘花花公子在某條街送兩個「number」給她,皆因當時的樓宇都是連同土地一起買賣的。
施永青
這種方式的交易,令只有小部份人才有資格成為地主,大部份人都是租樓住,話劇「七十二家房客」就是出自這個時代。
隨着香港經濟發展,中產階級逐漸形成,他們的經濟能力雖買不起一個「number」,但已買得起一個分層單位,地產界於是引入了分層出售的交易模式,加上分期付款的普及,小業主大量誕生,香港進入了一個居者有其屋的年代,擁有自己所住樓宇的人愈來愈多,至今居者有其屋的比例已達全港家庭總數的六成左右。然而,我擔心這個趨勢已經見頂,未來香港的發展可能是從居者有其屋又變回居者租其屋。
美國地產經紀協會的朋友告訴我:他們每賣十間樓,就有一間是賣給外國人的。在大城市中這個比例就更高,如果連同非居於本市的本國人一起算,外地投資者佔了買家三四成。即是說,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大都是租樓住,樓則持有在外地投資者手中。
有位在倫敦工作的朋友曾告訴我,他每次租樓的業主都碰正是外國人,有時是阿拉伯人,有時是日本人,近期變了俄羅斯人。這些人賺了錢,就去大都會投資。而在大都會生活的人則大部份是租客,他們有工作就留,失去了工作就走,流動性很大。
香港雖算不上國際一級大都會,卻是中國最現代化的都會,不只有先進的基本建設,還有外滙流通、健全法制、專業服務等,吸引投資的能力遠比上海之類的中國城市強。但是上海的樓可賣給杭州人、溫州人,甚至是哈爾濱人、烏魯木齊人,而香港的樓則由於中國有外滙管制,沒有機會賣給中國其他地方的投資者,以致香港的樓價至今未有機會反映國內先富起來的人的投資偏好。
然而,中國遲早要與國際接軌,人民幣的資本帳遲早要開放;而在未向全世界開放前,多會先在香港試點。因此,我相信香港的樓會愈來愈多地落入國內投資者手裏。在豪宅及寫字樓市場,國內投資者早已有迹可尋,但這只屬起步階段,遠遠未到頂。
現時流入香港的國內資金多是非正規的,尚有很多奉公守法的人未有加入這個行列,一旦國家政策開放,流入香港房地產市場的資金必會更多。因此,未來香港的樓價將不會單看港人的負擔能力,還得反映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以及中國先富起來的人的投資偏好。
現時在上海投資房地產的中國富戶,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一定會有不少傾向捨上海取香港,這是香港制度優勝的必然結果,否則哪來這麼多人偷渡也要來港。
因此,我們在衡量香港的樓價時,不宜過份保守,如果誤以為現時樓價已經偏高,急急把手上物業套現,就有機會落入居者租其屋的一群,以後不易再度成為自住物業的擁有者。
我以上的觀點或許不是所有讀者都認同,早兩天我才看到有傳媒大字標題指香港樓市尚未翻生。問題是看錯市是要付出代價的,去年以為樓市只是小陽春而不入市的人,現在可能已變成買不起樓,至少也得買細兩三個碼,以致在今次樓市上升的長浪中分少了一杯羹。
當然,人是有權選擇做租客不做業主的,尤其是當你打算加入反建制行列時,那就更加不要去做業主,因為做了業主之後,容易變成保皇黨。
……………………………………………………
作者為中原集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