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民
這次美國大選,左(民主黨)右(共和黨)兩派陣營旗鼓相當,選戰激烈,點票過程驚心動魄。最後代表右派的共和黨布殊以百分之五十一比百分之四十八取勝。從選票的經濟地理分布看,東西兩岸經濟發達的地區投左派的票,中部經濟落後的地區投右派的票。這從選民經濟利益的角度看,不合邏輯。共和黨主張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而東西兩岸依賴國際貿易的程度高,布殊當選對兩岸的居民和大公司有利。民主黨主張國家干預,保護主義。這一政策,更對中部居民的口味。但為甚麼中部選民投布殊票呢?主要原因之一是宗教信仰。中部保守,重視宗教。而布殊和共和黨正是實行重視宗教的保守主義。
大陸居民,長期受共產黨的無神論宣傳,只相信「知識的力量」,把宗教看成是「統治階級的工具」和「人民的鴉片」(馬克思語)。其實,宗教遠不是如此簡單和無用。要了解美國,必須了解宗教在美國的地位。從更廣的角度看,宗教在人類經濟發展中有重要作用。
宗教究竟對經濟發展有利還是有害?各種宗教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同。現代社會學創始人韋伯在約一百年前,就認為資本主義的成功主要歸功於基督教。因為基督教強調(為了上帝)努力工作和(為了限制世俗享受)勤儉。同時基督教比天主教派更容許個人自由,有助創業。
北美以基督教為主,發達富裕;而南美以天主教(強調來世得救)為主,經濟發展落後於北美。同其他宗教相比,基督教更重視傳播教育和醫療。世界各地都有基督教建立的教會學校和醫院。其他宗教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則沒有基督教大。有的宗教更有遏制商業的規定。如伊斯蘭教義把借錢收利息譴責為剝削。所以現在有些伊斯蘭教國家規定銀行貸款不得收取利息,只能以為借貸者購買貨物賺取差價,或者入股借貸者的投資專案的方式賺錢,這類限制不利經商。由此可見,宗教與經濟發展快慢息息相關。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鴉片」的批判,是膚淺的。
流行理論認為隨着經濟發展,宗教將式微。但是最近哈佛經濟學家巴羅(Barro)對世界各國宗教信仰程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了統計分析,挑戰流行理論。巴羅得出兩個重要結果。第一,信仰宗教的人口比重愈大的國家,經濟發展程度愈高。巴羅把這一正相關解釋為信仰宗教的人懼怕下地獄,懼怕上帝的懲罰,所以生活規矩,工作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巴羅並沒有區別宗教的類型。他認為所有的宗教教義有如下的共性:努力工作、不求享受、誠實、扶助貧弱、對陌生人友善。第二,人民在宗教活動中花時間愈多,經濟發展愈慢。例如伊斯蘭教徒每天要花很多時間祈禱,這些國家通常經濟發展緩慢。
美國的例子也可以佐證韋伯和巴羅的論點。二○○三年的調查顯示,九成二美國人信上帝。在一九八九至一九九六年間三次調查中,八成四至八成八美國人信基督教。在發達國家中,美國人對宗教的信仰程度最高。哈佛政治學家亨廷頓(Huntington)指出,雖然美國人十分崇尚信仰自由,保護不同的宗教信仰者和無神論者,但美國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的國家。
基督教在美國根深蒂固,深深植入大多數美國人心。一八一一年美國最高法院宣稱「我們是基督的子民」(WeareaChristianpeople)。可以說,美國的今天,與基督教信仰傳統密不可分。這也可以看出,布殊以傳統道德為旗幟,以基督教為號召,贏得大選,並非偶然。
……………………………………………………
作者為美國OldDominion大學管理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