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解剖麻雀 - 李怡

李怡專欄:解剖麻雀 - 李怡

毛澤東的理論中,有所謂「解剖麻雀」論,意思是抓住一個事件,進行條分理析的解剖,就可以作為一個典型,去觀照全局的問題。
如果根據這個理論,就香港民主黨所面臨的困局,要找一個事件來解剖的話,那麼立法會選舉中民主黨在港島區的最大失着,就是一個可以拿來解剖的麻雀。
民主黨港島區的失着,在於名單排在第二位的李柱銘,在投票前的民調中,突然發現選情告急。於是呼籲支持民主派的選民放棄投余若薇名單,改投楊森名單。最後結果是楊森、李柱銘勝出,余若薇名單排第二的何秀蘭落選,反而民建聯名單排第二的蔡素玉當選。
分析在這事件中民主黨的失着,不在於在投票前提出「李柱銘告急」的呼籲,因為李柱銘在國際社會,可說是香港民主的象徵,若李落選,給外界的印象是香港人不要民主了。因此,「李告急」的呼籲沒有錯。若在李柱銘與何秀蘭中只可以挑一個,那麼支持香港民主的市民可能多數會挑李柱銘。儘管何秀蘭也很優秀,但正因為她優秀,因此若由她來挑,相信她也絕不會讓李柱銘落選。
那麼民主黨的失着在哪裏?在於名單的安排上不應把楊森放第一,李柱銘放第二。若由李柱銘放第一,那麼投票前頂多只是「楊森告急」而不是「李柱銘告急」了。「楊森告急」相信絕不會產生「李柱銘告急」那樣,讓支持民主派的選票大幅倒向民主黨名單的效果。換句話說,大不了是楊森落選,從效果來看,與何秀蘭落選沒甚麼分別。而且在這種狀態之下,多半會兩張名單都會有兩人當選。

因此,失着關鍵在於名單上把楊森放在第一位。那麼,為甚麼有這種錯失呢?根本的原因是由於楊森是黨主席,而李柱銘已經卸任了。據上星期《壹週刊》報道說,楊森為了排第一,就叫太太出面,打電話給李永達,叫馬丁讓步(排第二),馬丁同家人都認為可以不選,但就不可以輸,他曾經說過,「主席就不能輸嗎?」不過最後他還是讓步了。
據此報道,那麼從這關鍵錯失可以看到民主黨的甚麼問題呢?第一,把黨內的排名地位看得比一個人的社會影響及國際地位更重要,這顯然是中國政黨(包括兩岸)的政治文化而不是西方政黨的政治文化;而這樣也反映了黨的高層嚴重脫離社會實際。
第二,為甚麼黨的高層必須當議員?為甚麼權力中心及工作重點都放在黨籍議員身上?一個人既擔任黨的領導,又當議員,還要有一份正職(比如大學的教席),他可以負荷這麼多工作嗎?
第三,當議員的領導層,實際上不但難以兼顧黨務,而且也不可能直接與市民接觸,不可能看到許多專業團體中的變化,不可能在各專業團體中發展黨員,以致功能組別中選出幾個支持民主的議員,民主黨也懵然不覺。
第四,由於只顧當議員,黨的高層即黨籍議員就形成了一個理念堅固的小圈子,他們對自由、民主的堅持固然令人佩服,但他們同時也與社會意識脫節,也就是看不到廣大市民的自由、法治的意識固然很強,但對民主其實是比較不覺得那麼迫切的。為甚麼在立法會選舉中,民建聯不僅議席增加,而且所獲選票也增長了六萬多,民主黨應作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