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銀行覬覦窩輪市場

理財智慧:銀行覬覦窩輪市場

香港的窩輪市場愈來愈大,吸引了更多發行商入市競爭,而過往一直領先的三間發行商分別是麥格理、比聯及法興,近期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於窩輪宣傳之上,例如定時舉辦免費研討會、在報章雜誌刊登廣告、在電視推出特輯和在電台安排定時廣告訪問等。除了利用廣告宣傳公司的品牌之外,有公司甚至推介個別認股證,例如以買位的形式,在報章上刊登窩輪的文章。由此可見這些認股證發行商的廣告預算有多大。

利潤見微知著
如果不是生意很大,能夠支撐有關宣傳費用的話,根本不會這麼大手筆來賣廣告,而這些推廣規模,是其他金融產品較少見的。
除了上述這三個窩輪發行商,近日亦有不少公司進入窩輪市場,希望分一杯羹。這些公司包括中銀、滙理、花旗、德銀及星展,而最特別的是,當中有不少銀行在內。
早前因沙士問題,香港股市低迷,加上低息的環境,投資者的資金苦無出路,所以那些高息票據乘時而興,特別是那些與藍籌股或大紅籌國企掛鈎的高息票據,就更受歡迎。

發輪一舉兩得
以牛市(看好)高息票據為例,就等於買入了傳統票據加上沽空了一個認沽股票期權。如果屆時股價高於行使價,期權便會作廢,投資者只能拿回本金及利息;相反,如果到期之時股價低於行使價,期權便會被行使,投資者便要拿回定量的股票。
銀行的本業既是從事利息產品,所以票據那部份,可由銀行處理,至於高息票據的期權部份,則交由其他金融機構處理。以牛市高息票據為例,銀行收回認沽期權可以怎辦?
如果能夠發行認股證的話,把有關認沽期權的風險轉移,化成認股證出售,一方面可以把風險轉移,另一方面又可多賺一筆,豈不是兩全其美?這就是銀行熱衷發行認股證的原因之一。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