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淘汰左派

美國人淘汰左派

曹長青

美國大選雖已結束一周,但這場選舉結果,可能將影響美國一代人。不僅由於布殊與共和黨獲得「五項全能冠軍」(贏了選舉人票、全國人頭票、參議院、眾議院、多數州長),更重要的還在於,今後四年,布殊將有機會任命可能多達四名最高法院法官,從而使左派在高院更居少數(目前右派五名,左派四名),由此將深遠地影響美國的判案和社會價值走向。
因此民主黨對敗選非常沮喪、沉痛,紛紛檢討。過去一周,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到處可見民主黨官員、助選人員以及支持這個黨的知識分子在反省自己錯在哪裏,在甚麼地方失去了民意。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前駐北京採訪主任紀思道(NicholasKristof)可能是民主黨陣營中少數清醒者之一,他在投票當天就預測民主黨會輸,說它脫離民意和現實。大選後又撰文說,民主黨敗在用克里這種極左的候選人,而和民意脫節。他建議,民主黨應去倫敦「取經」,學習英國工黨如何放棄極左,向中間靠攏,從而贏得民心。
布殊這次贏得橫掃般的勝利,主要原因是美國整個社會「向右轉」﹕這個自越戰結束就已開始、在柏林圍牆倒塌的八十年代底高漲、九一一後達到高潮的、以信仰為核心的保守主義回潮,使「新保守主義」(Neo-Cons)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理論基礎。在這種背景下,民主黨卻選擇了最左傾的參議員作候選人,而且克里的主要助選者,都是美國民眾非常反感的極左派,像第二號最左的參議員肯尼迪,最愚蠢的前總統卡達,拍出《華氏九一一》這種謊言說教片的導演米高摩亞(MichaelMoore),連伊拉克和伊朗都分不清楚的荷李活女影星等。內布拉斯加州長對紀思道說,每次米高摩亞為克里助選,民主黨在他們州的支持率就直線下降。

克里看到了美國向右轉的現實,因此競選時他也向「右」靠,強調保守派的那些政策,譬如也說「減稅」,雖然他有過三百次參院增稅紀錄;也說支持伊拉克戰爭,雖然他曾反越戰,反第一次海灣戰爭,並反對給駐伊美軍軍費;他明明心裏支持同性婚姻,但也為了選票,表示不同意等。但「口是心非」往往難以成功。布萊爾領導的英國工黨向「右」轉,人家是用行動,修改了黨綱,放棄了均貧富的社會主義經濟理念,以及反核和偏向工會等左傾政策,而且這次堅定地支持伊拉克戰爭。克里以為「臨時抱佛腳」,靠向右「說」(而不是做),就能唬住美國人民,完全低估了選民的眼力和智力。
因而這次敗選,不僅是克里的失敗,更是民主黨和美國左派,甚至是整個西方左派的一次大失敗。四年之後,民主黨能否東山再起?紀思道認為,如果那時起用現在呼聲很高的前第一夫人希拉莉這樣的極左派,民主黨還會大輸。他認為唯一的出路是採取布萊爾的「第三條道路」;向共和黨所代表的傳統價值「體面地投降」。美國的左派會「投降」嗎?為了權力,也許左派會忍痛割「政策」。但向右派讓步太多,又丟掉自己的理念。何去何從,實在是兩難選擇,讓我們拭目以待。
……………………………………………………
作者居於紐約,文章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