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特別愛看關於修復古蹟文物的記述,其中尤為喜愛的是關於搶救威尼斯的《VenicePreserved》,1986年出版。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四日發生了兩場大水,一場在佛羅倫斯,造成了大災難,另一場在威尼斯,海潮升而不退,把聖馬可廣場淹沒在六呎海水之下,雖然沒有造成死傷或文物損毀,但水漫威尼斯的戲劇性圖片透過傳媒發送,喚起了全球關注,聯合國籌募了大量資金,組織了一隊熱心滿溢的專家救亡隊伍,進軍威尼斯逐一檢視它宛若在水中央的一座座剝落宮殿、巍峩大教堂及其中的無數壁畫、雕像、珍藏。因應佛羅倫斯被洪水破壞的各類稀世藝術品需要修補、復原而發展的技術,一一用到威尼斯的身上。
修復真是一門大學問,結合精細科技、藝術修養和行政管理專長,長時間耐心服務。其中頗多引人入勝的趣味故事,例如專家在修補一個十七世紀的天頂時,竟發現原來後面藏着十五世紀的原來天頂等等。但最吸引人的是四隻金身駿馬的故事,這四隻金馬立在聖馬可斯大教堂的簷頂,早已成為威尼斯的象徵(其實它們是十字軍東征時自君士坦丁堡搶掠得來)。威尼斯的頭號敵人不是水而是空氣污染,這四隻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金馬已受到嚴重侵蝕,要從簷頂上搬運下來慢慢修復。但搬下來細看,才發現馬身不是完全包金,而是處處有痕隙露出底下的銅質,顯得有肌理感,這個效果根本無法仿效得到。
復修完成的一隻金馬世界循環展出,但最後它和其他三隻終不能重返崗位,只無奈地在博物館獃着任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