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發迹於今日雲南滇池區域的古滇國,二千五百年前曾盛極一時,留下了很多與漢族青銅器有所不同的漂亮青銅文物。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雲南省博物館主辦的「獵鹿與剽牛-雲南古滇國文物展」今日展開,展出一百一十八件古滇國青銅文物,包括三件國寶級文物,揭開這個古文化的神秘面紗。 記者:黃秋豪
雲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張永康昨日在媒體預展稱,滇國是戰國至西漢時期建於中國西南,即今日雲南滇池區域的古王國,約於西漢後期走向衰落,東漢初葉被漢朝設置郡縣取代,共歷五百多年歷史。
張永康稱,由於古滇國缺乏文字記載,故後世對它所知不多,「直到一九五五年,隨着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官渡羊甫頭等重要的滇族墓葬郡的發掘,超過萬件的滇國青銅器被發現,印證了古滇國的存在。」
是次滇國文物展覽一共展出一百一十八件文物,當中二十一件被國家評為一級文物,其中三件更是一級甲等,即國寶級文物。張永康表示,由於滇國文化與漢族文化不同,故青銅器的外形及用途亦有差異。
「滇國青銅器上是沒有文字的,滇國人喜歡在青銅器上鑄造模型,以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張永康以其中一件國寶級文物「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為例,它是當時貴族儲存作為貨幣的海貝的容器,蓋上的牛隻模型象徵了主人擁有的財富,中間的騎士以鎏金製造,更顯尊貴。
此外,展覽亦展出其他不同款式的貯貝器,它們的蓋上都鑄造了反映滇國人生活的模型,例如春播儀式、戰爭、馴馬等。另一件國寶級文物「牛虎銅案」則是貴族陪葬物,由二牛一虎組成,張永康形容「鑄造功夫一流」。
最後一件國寶「滇王之印」金印,雖非由滇國製造,但亦相當珍貴。張永康稱,此印乃漢武帝降伏滇王後賜給對方,讓他繼續管治人民的印,與東漢時期代表中日官式交往的「倭奴國王印」合稱「姊妹印」。此印現擺放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故是次展出的為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