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民主黨,一是美國民主黨,一是香港民主黨。
香港民主黨在九月立法會選舉中,戰績不如理想,一個多月來也有種種不利的發展。美國民主黨在剛過去的大選中輸了,不僅輸了總統席位,也輸了國會與州長席次。
兩個民主黨有沒有立刻檢討失利因素,並作改弦易轍的措施呢?
美國民主黨動作極快。首先,他們檢討自從克林頓與戈爾這一對正副總統離職後,民主黨整體來說是「變老了」。今年初選,很多都是在政壇打滾多年的華府中人(參、眾議員),如克里,如格普哈特。華府中人從來被人感到脫離民眾,他們站出來講話過多,已讓美國公眾看厭了。
黨內幹部和民主黨籍的新墨西哥州州長李察遜指出,未來幾年,民主黨應敞開大門接納華府以外的菁英,進行世代交替。李察遜表示,民主黨的權力中心應該下放,廣邀西部、南部等非民主黨地盤的民主黨籍州長參與權力中心,而不是由參眾兩院的民主黨議員包辦一切。
四年後大選的民主黨候選人,也已開始醞釀。目前最熱門的人選是前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莉,她在黨內最具號召力,也具備嫻熟的政治手腕。不過也有黨內幹部認為應從各州州長物色人選,如李察遜,或愛荷華州州長維爾塞克。
除了組織路線有以上的檢討之外,在意識形態路線方面也有所檢討。這次布殊得以連任,民主黨分析很大程度是受惠於右派基督徒的支持,也就是在恐怖主義威脅下,傳統道德觀念是逾半選民揀選總統的首要條件。民主黨愛講理性,愛講智慧,但未能講出美國選民的信仰。
民主黨敗選後,黨內領導層即進行反思,考慮是否要因應美國國內的保守主義趨勢,提出新的意識形態路線。民主黨人表示,他們其實與共和黨一樣,都是信仰美國的傳統價值的,但就給選民「自由派」的印象。因此,在意識形態與政策路線上,民主黨都要調整。
反觀香港民主黨,面對種種負面發展,卻只會自怨自艾。在立法會選舉失利之後,黨主席楊森沒有像民建聯前主席曾鈺成那樣即時辭職。我們也沒有看到民主黨在組織路線與政策路線上作任何反思與調整。前黨主席李柱銘在接受《壹週刊》訪問時,承認「現在是民主黨最壞最壞最壞的時刻」,但李柱銘歸咎於客觀原因:中央及特區政府不斷針對與打壓民主黨。
香港民主黨其實與美國民主黨犯同樣的錯誤,就是把權力與工作重點,都放在議員身上。黨主席必須當議員,而且必須排第一位,是立法會選舉中民主黨最大的失着。必須深入檢討產生這個失着的深層原因,才能對今後工作對症下藥。
由於權力集中在一批立法會議員身上,民主黨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與廣大市民的社會意識已脫了節。比如對「公投」的堅持,對○七、○八普選的執着,以及在「減稅」問題上與泛民主派其他議員的分歧,都使民主黨似乎與市民走得愈來愈遠了。
筆者一向對民主黨「大佬」們堅持自由、民主的信念,並不懈地努力奮鬥,甚感敬佩,故從來不忍深責。但近日看到美國民主黨敗選後的進取,反觀香港民主黨的萎靡,實不能不抱着「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提出一些批評,盼民主黨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