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旅遊回港,送我一件手信,是擺在案頭的瓷器小擺設,上書四字:「無欲則剛」。
這四個字最初的出處在哪兒,不得而知,若有讀者知道的話,煩請告知。乾隆五十九年洪應明的《菜根譚》,則有類似的說法:「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無欲,則可以保持自我,不為五斗米折腰。
可是,我們不過是凡人俗士而已,離「禪」的境界,相去何其遠!俗人,在俗世中掙扎,謀求生存,推動俗世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靠的,偏偏是一個「欲」字。若每一個人都無欲無求,今天,我們大約仍生存在原始社會,鑽木取火,又或者全世界的男男女女都成了和尚道姑。水滴石穿,有穿石的欲望,弱水,才能夠擊穿頑石;有擁抱驕陽的欲望,種子才能夠破土而出,聚樹成林。有改良生活環境的欲望,人類設立了道德標準,規範言行;有改善生存環境的欲望,人類發明了電;有了解生存環境的欲望,人類得知,我們生存的地球是圓的,是浩瀚星海中其中一粒星;有縮短空間距離的欲望,人類創造了飛機,在雲層中滑翔來去;有探索宇宙的欲望,人類登陸了月球,同時試圖在外太空尋找鄰居……正是受欲望驅使,人類才一刻不停,永不懈怠。
欲望並不可怕,重要的不是抑止欲望,而是學會在有欲無欲、剛與怠之間找到平衡點,學識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