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舒亞.穆拉夫奇克(JoshuaMuravchik)
在九月底揭幕的第五十九屆聯合國大會,有兩種意見形成強烈對比:秘書長安南和布殊總統各執一詞,導致唇槍舌劍的議題是伊拉克。不過,這齣長篇劇的主題是美國與聯合國糾纏不清的關係,伊拉克不過是其中一幕戲而已。
聯合國在冷戰時期一直顯得顢頇,這種情況持續了四十五年。直至一九九○年伊拉克併吞科威特,聯合國才改變作風,有所回應。出於特殊考慮,老布殊總統決定把這項問題先提交安全理事會討論,然後才把它帶進國會。他知道,需要用武力才可以光復科威特。安理會其他常任理事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比美國的民主黨國會議員更可能同意攻打伊拉克。相關決議在參議院險勝通過,只因為總統已經取得安理會認可。
老布殊政府卸任的時候,宣稱對聯合國充滿信心,無疑是出於以上原因。他的繼任人克林頓,想法更是樂觀:處理國際問題的時候,更為倚賴聯合國。
可是不出兩年,這些希望就破滅了。索馬里發生饑荒,主要是敵對軍閥四出搶掠造成。老布殊派遣了美軍到該國協助遏止劫掠。克林頓本來想召回當地美軍;礙於聯合國的請求,他作出讓步,留下不少駐軍,作為聯合國部隊的主力,在那滿目瘡痍的地方着手重建。一番好意,卻在九三年十月換來大災難。美國陸軍十八名突擊隊員以及多達一千名索馬里人,在首都摩加底休的血戰中喪生。這件事後來成為電影「黑鷹十五小時」的藍本。
美軍到索馬里施行救援,到頭來卻命喪當地人之手。自此之後,美國對這些工作所產生的抗拒,更伸延至聯合國旗幟下的同類行動。
然而美國、聯合國以及雙方關係後來出現連串災難,比索馬里還要嚴重得多。緊接着摩加底休事件,發生了納粹屠殺猶太人之後、世上首宗不容置疑的種族大屠殺。九四年春天,盧旺達的胡圖族人毋須納粹黨的殺人科技,照樣屠戮圖西族國民、甚至溫和派胡圖族人,速度更可以和希特拉殺害猶太人相比。
事發之前,聯合國已經有小量部隊派駐當地,執行更早之前的維持和平協議。聯合國不但對這種無法形容的暴行袖手旁觀,更把部隊撤走,為免有任何戴着藍色頭盔的人和殺戮目標落得同樣下場。美國政府決心避免重蹈摩加底休的覆轍,對安理會任何可能危及美軍的行動竭力阻撓。
多年之後,克林頓毫不情願地道歉。他說:「國際社會必須為這宗慘劇負上應有的責任。」他卻不肯承認,在這件事上,最需要負責的「國際社會」就是他自己。
美國固然對盧旺達大屠殺難辭其咎,但聯合國更令自己顏面盡失。儘管有不少人說,聯合國不過是會員國的總和,這話卻沒有說出所有真相。包含全體或部份會員國的相關組織,獨立運作於聯合國之外。聯合國秘書長在國際上舉足輕重,支配着三十億美元的經費以及大約一萬五千名職員。後來證實,事發之前幾個月,這個龐大機關的重心人物已經知道盧旺達將會發生種族屠殺。
聯合國駐當地部隊的加籍指揮官戴萊亞(RomeoDallaire)將軍,曾經向上級轉述消息,說胡圖族極端分子大量貯備武器,並且為一項「殲滅行動」實行集訓。戴萊亞建議沒收他們的武器,務求破壞他們的計劃。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部收到這項訊息,大為震驚,令他們感到恐慌的,並不是種族屠殺。他們其實是擔心戴萊亞要阻止這事而不惜冒險,又發出清晰的命令,否決戴萊亞介入。這份命令說:「可能需要使用武力的行動、以及意料之外的相關後果,必須避免。」
戴萊亞聲稱:即使胡圖族人已經大開殺戒,自己轄下軍隊和可以隨時應援的幾百名士兵,依然「可以輕易制止」殺戮。可是上級的命令沒有改變。以色列駐聯合國前任大使戈爾德(DoreGold)的新著作寫道:「聯合國告訴戴萊亞,他只需要專心把外國人撤離盧旺達。戴萊亞亦對其他軍官說,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命令他不可救出任何盧旺達人:『紐約的命令:不准帶走本地人。』」
聯合國對盧旺達慘劇的做法固然要受到譴責,可是它在九二至九五年波黑共和國的戰禍當中,舉措卻更為不道德。秘書處和各會員國同樣需要負上罪責。當地一出現動盪迹象,安全理事會就對該國實施武器禁運。禁令雖然針對波黑全國,對衝突雙方卻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啟釁的塞爾維亞人,企圖把波斯尼亞佔多數的穆斯林「清洗」殆盡,幾乎不受禁令影響,因為前者控制了南斯拉夫龐大的軍備,他們的獵殺對象卻缺乏武器,禁運導致後者更為無助。秘書長加里亦落井下石,把那些穆斯林的困境貶為「有錢人打仗」。
雙方苦戰多時,當地的聯合國高官──秘書長的特別代表明石康、先後擔任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指揮官的將軍羅斯(MichaelRose)和詹維爾(BernardJanvier)──對啟釁的塞爾維亞人日益同情,這些人不惜代價要戰鬥結束。弱勢的一方投降,就是最短捷徑。這是最合理的解釋。在九四年四月一次記者會,明石康和羅斯公開指摘美國在道義上支持那些穆斯林,因為這樣會「令(他們)有勇氣繼續作戰。」安全理事會曾經正式宣布果拉茲德、斯里布瑞尼卡,以及澤帕是「安全地區」。羅斯跟着說到這三個城鎮的穆斯林居民:「他們不離開的話,就必須服從塞爾維亞統治,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羅斯這些冷酷的言論,幾乎是公開鼓勵一年後的屠殺:塞爾維亞侵佔了斯里布瑞尼卡,圍捕殺滅了大概五千至一萬名男性穆斯林。這是二次大戰之後,在歐洲發生的最血腥暴行。被派往斯里布瑞尼卡保護穆斯林居民的聯合國部隊不顧而去,任由他們遭受殺戮。雖然死難人數比盧旺達少,可是在某方面來說,聯合國這次的罪孽卻更深重。正如戈爾德指出,聯合國宣布保護六個「安全地區」,鼓勵了許多穆斯林逃到斯里布瑞尼卡避難。這個國際組織,實際是把他們趕入了絕路。
(聯合國醜聞 三之一)
……………………………………………………
作者為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駐所學者,本文摘譯自美國《評論》(Commentary)雜誌十一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