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創富:保本票據有辣有唔辣

衍生創富:保本票據有辣有唔辣

近日港股明顯轉強,恒指更曾升越13500點,有機會續創高位,以現時的市況,保本產品是否仍有需求?
無可否認,保本產品並不能照顧所有投資者的需要,但我們仍應該嘗試了解市面上銷售的結構性保本票據,透過觀察它們的共通條款,以掌握當中的投資竅門。
有別於非保本性質的票據,保本產品的投資期一般較長(5年以上),部份更長達10年之久,而隨着市場發展成熟,部份票據發行商已將年期降至5年以下。當然,對投資者來說,投資年期愈短,吸引力愈大。目前大部份票據均附設自動提早贖回機制,只要議定的取消事件(或稱「觸發事件」)出現,投資者便有望在短至12個月便可收回所有投資本金及潛在額外回報。
要留意的是,這類保本產品一般要持有至到期日或出現取消事件而提早到期,才可獲本金保證,要是持有人在中途提出提早贖回的要求,便未必能取回最初的投資本金。

勿只着眼保證部份
目前差不多所有保本票據皆有提供保證息票,而息票高低,會是投資者關心的條款之一,原因不難明白。保證息票是保證部份,即使市場出現變數,投資者不能收取任何額外息票,他們仍可以收到所有保證息票。要留意的是,保證息票在票據定價模式中是非常昂貴的,若要提高保證息票的比例,潛在額外回報的金額及出現機會率將會大幅減低,令最終的整體回報受影響。
額外息票可算是結構性票據的靈魂部份,也是用以比較同類型產品的指標。市場上提供的種類繁多,包括觀察一籃子股份中最差表現的,或將個別股票指數表現乘以參與率來決定,部份更提供正股價格保護層──只要正股期內維持在折讓價以上,便可收取特別息票。
當然,投資者最關心的,不單是最高潛在回報的高低,參與率水平以及取得的機會率,也不容忽視。
筆者認為,保本產品投資者或許可將目光擴闊一點,不要只着眼於保證部份,因為在加息周期中,保證部份也有機會落後大市。若預期未來股市走勢看俏,他們反而可考慮一些保證息票尚可、但潛在額外息票較高的條款,只要市況拾級而上,要做到「保本為上,再穩中求勝」的部署,絕非空談。
目前市場上大部份的保本票據均與一籃子環球股份掛鈎,其特別回報部份往往與這些股份的表現有莫大關係,投資者應對相關資產有基本認識。當然,票據若與大型藍籌國企股或透明度較高的股份掛鈎則更佳。

魚與熊掌不易兼得
要投資年期短而兼享高保證息票,並非易事,一些可派發超過10厘固定息票的票據,投資期必定較長。在選購保本票據前,投資者應小心閱讀有關章程,包括發行商的資料,及所有可能發生的相關事件。
總的來說,產品若屬保本性質,投資者最終將不會收取任何股份,而損失最多是鎖定期內的機會成本而已。雖然如此,投資者若抱着穩中求勝的心態,好好認識相關資產,仍是必要的。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