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認股證發展港領先

理財智慧:認股證發展港領先

有1次,在電視看見1位窩輪發行商談及香港窩輪市場。據他表示,以2004年1月至9月數據統計來說,香港認股證市場已經躍升至世界第1位,壓倒了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認股證市場。
其實就算統計不正確,也無損香港認股證市場的地位。在2003年,香港已是世界第2大認股證市場,而大小是以上市的總市值及成交量計算。
德國拿取世界第1是毫不出奇,因為歐洲傳統的衍生工具發展,遠比美國先進(指商業產品而言,而並不是指學術領域)。
但德國去年的世界第1與香港的第2位有所不同,因為德國有多間交易所,而要集合所有交易所的認股證交易量,才攀上世界第1,但香港卻只有一間交易所買賣認股證。如果只計單一交易所成量的話,香港認股證市場早已是世界第1!擁有這世界第1的光榮,其實是因為港交所在2002年初更改衍生權證的上市規則,才能達至。
以目前每天港股平均成交逾100億計算,認股證交易金額往往達數以10億元計,以比例計算,在世界任何金融市場都是很高的水平。筆者沒有作出正式的統計分析,但單從窩輪發行商所舉辦的認股證研討會的反應來看,散戶的參與率應該不少。

投資者接受新事物
有一次與港交所上市科的朋友在飯局之中,談到香港投資者的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令到他們驚訝。在歐、美、澳洲的投資者,對於窩輪和結構性產品的接受程度,往往不及香港,而香港投資者對金融產品的認識,亦普遍勝於歐美散戶。這點可能就是香港金融市場的成功之處。
此外,在2002年以前,香港認股證市場曾經是一潭死水,但新監管條例實施之後,經過3年耕耘,即躍居世界第1。由此可見,一個好的制度,往往勝過刻意栽培或主動干擾市場。讓市場自由發展,確實重要!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