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威尼斯 - 鄧達智

魂斷威尼斯 - 鄧達智

《康提與貴族》刊出,自己已在外地,回來收到盧覓雪留言為我糾正「《DeathInVenice》港譯《魂斷威尼斯》」。事實電影上映時自己在外面上課,沒有留意過它的本地譯名;說起香港電影譯名,着實一絕。
看過一組電影《TheSoundofMusic》面世三十周年特輯,對世界各地該電影譯名有這樣的看法:香港譯作《仙樂飄飄處處聞》竟然為世界之冠,形似神似韻似,意境最接近。其他地方,大多跟其原名一樣《音樂之聲》,台灣較奇怪,譯:《真善美》。
《死在威尼斯》肯定是近年內地老翻譯法;七十年代初的文革風頭火勢,大概除了江青,十多億人口想也不要想看上意大利電影,更是一套中年男人情迷美少男的故事,相信來到今天公映仍是禁忌。難怪自由行的自由人來港目的之一便是看電影。
《GonewiththeWind》港譯《亂世佳人》,其他地方的《飄》或《隨風消逝》都忠於原著,但失卻整個故事環繞一個女人,美麗聰明自私甚至有點陰毒的ScarletO'Hara。是的,那是一個南方美好日子消逝的亂世,因為一個女人引出了一個長篇故事。
《RomanHoliday》,《金枝玉葉》;《Rebecca》,《蝴蝶夢》;《Casablanca》,《北非諜影》;《TalktoHer》,《對她有話兒》。不知原名為何的「淫賤住家菜」、「住家淫娃咬節瓜」、「室室皆春」。應有盡有,港式前殖民模式譯名綜合中國文采及原名深層含意而成,可圈可點。
今天面對中央一體化譯名,雖然統一免卻混亂,然而也失卻不少樂趣與文雅;例如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乾聽名字,誰人知道她是她而不是他?名字以普通話譯成,習慣廣東話的香港人聽完看完大概仍然一頭霧水,難以進入思維,例如「大碧姐」Beckham,我們譯碧咸,內地譯貝克漢姆;不簡約之外,一些發音如K,基本上連聽也聽不到,普通話譯成克,從此內地尤其北方人讀英語或其他西文,每個發音字母十分硬性刻板唸出,味道就是怪怪,失卻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