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統局最近推出「三三四」學制改革諮詢,家長、學生及教育人士對新學制均有不同意見,但當中涉及學費的加幅,毫無疑問會是家長及學生關注的重點之一。此學制改革預期會於2008年正式推行,屆時數以十萬計的莘莘學子(今年就讀小六的學生會成為首批受影響的人)將會受到影響。儘管學費的加幅尚未有最終的定案,但我們仍可利用現有的資料,先計算一下家長需額外儲存多少金錢,才足以讓子女完成大學教育。
在新學制下,中學將改為3年初中、3年高中,而大學課程需時4年完成。當局估計,學制變動涉及67億元非經常開支,往後大學經常性開支則年增18億元,故期望家長可以負擔部份成本。
現時中四、中五的學費每年約為5050元,而中六、中七則為8750元左右。當局建議在新學制下,高中學費劃一為每年7200元,大學學費則由現時42100元增至50000元,換言之,由中四開始計算,至完成大學為止的7年,所支付的學費將由現時的153900元上升至221600元,增加67700元。
須注意的是,改制後,其中1年將由中學生活變作大學生活,而大學生活的開支(包括宿舍、雜費及基本開支)一般遠較中學生開支為高。假設中學生及大學生每月開支分別為1000元及3000元的話,每年便會帶來24000元的額外負擔,連同上述學費額外支出的67700元,總負擔將增加91700元。
以下1個簡單的例子,可說明家長若從現在便開始為這筆額外教育開支作準備,每月需多儲存的金額。
張生、張太育有一對子女,長女現時就讀小學六年級,幼子現時就讀四年級。張氏夫婦在子女年幼時,已為他們購買了成長基金及教育基金。若政府於2008年推行新的學制,究竟每月需額外儲蓄多少錢,才足以支付子女未來學費及生活費的額外開支?
目前張氏夫婦的每月收入為48000元,在扣除各項必須開支後,尚有約8000元(佔家庭總收入的16.7%)作為儲蓄之用。他們透過購買教育信託基金為子女成立教育基金,每年息率為4.2%,即月利率為0.35%,基金為月供形式。為方便計算,假設未來通脹情況不太顯著,而他們又打算在子女升至高中一年級時,便將金額全數提取;換言之,張氏夫婦將於4年後為長女提取相關金額以支付額外的開支,並於6年後為幼子提取相關金額。
先計算長女的每月應付金額──4年後提取的總金額為91700元,將此未來值按0.35%的月折現率折算為複利現值,每月應儲蓄額為1758元。至於幼子的每月應付金額則以91700元以0.35%月折現率折現,年期為6年,得出每月應儲蓄額1122元。換言之,由現時開始至2008年,張氏需為兩名子女每月額外供款2880元,而這筆款項將從每月儲蓄中支取,即每月儲蓄額將降至5120元。但他們於2008至2010年只需為幼子的教育基金供款,故每月的子女教育基金額外開支將減少至1122元。
從上述例子可見,擁有一對子女的4人家庭,將因改制而每月需額外投放約3000元作為教育基金。
若你的家庭如張氏夫婦一樣,可以調動每月的儲蓄來應付這筆額外開支,當然不成問題。由於教育基金不能承受太高的風險,保本較追求回報更為重要,在回報率無法提高、年期不能改變的情況下,若家庭的入息不足以支付開支的話,家長或學生可能要及早尋找其他收入來源了。可行的方法包括:1.讓子女以半工讀的方式來應付生活開支,減輕父母的負擔;2.申請政府的教育資助;3.申請學生貸款。
事實上,政府在考慮到家長可能增加的負擔後,已在學制諮詢中同時提到,考慮將學生貸款的還款年期由現時的5年延長至10年,並容許學生在畢業後2年內不必馬上償還貸款,相信此舉將有助紓緩大學生畢業後的財政壓力。
國衛 保障‧理財